(3)各国经济结构问题。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日益接近,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强,制约了双方的贸易的发展潜力。地缘上的亲和力和经济优势的互补是区域经济实现资源高效整和的两大基础,尤其后者决定了在成员国之间,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创造。虽然在东亚区域内部,各国在GDP和人均GDP上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就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出口而言,却存在着很大的雷同性和竞争性。
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一致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但由于除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外在其他方面难以建立起比较优势,因而各国在出口结构上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上,而且各国对于这些行业相当依赖。比如,新加坡的出口中电子产品占了30%,菲律宾1999年和2000年的出口中电子产品超过60%,而这个比率在中国和泰国也均在20%左右。虽然这些国家的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有所差别,但相似性更大,彼此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竞争。另外,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纺织、服装和玩具等领域有着激烈的竞争,而一些后期的低工资地区如越南、缅甸等国的制造业也开始从这里起步,对前述国家构成了越发严峻的挑战。
这种相似度过高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对外出口中长期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这不仅使东亚各国难以形成产业间贸易,通过国际分工而增强整体竞争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产品技术含量有限,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同样无从谈起,从而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显得较为松散,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4)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现有的合作组织工作力度不够,对推动东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APEC较为松散,东盟能否保持时区域合作的强力推动势头,则格外令人关注。一是金融危机后成员国经济困难重重,国内政治经济呈现“非良性互动状态,推动自由贸易化的阻力加大。”二是内部整合难度较大。各国贫富差距明显,特别是后期入盟的印支半岛国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预期的好处,而预期目标不一致也就出现了不一致的举动和不和谐的声音。此外,成员国民族众多,世界三大宗教在东盟都有很多教徒,各国国内的民族及教派摩擦极易引发政治冲突,从而影响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2.政治制度因素。虽然各国利益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是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使各国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都抱有希望。从日本来看,由于顾及到对美关系以及担心中国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更加强大起来担任东亚的霸主,日本对深层次的东亚区域合作似乎并不热心。而东盟则担心东亚区域合作将会削弱其主导权。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力量的总和是东盟整体经济的五倍,东亚重心北移引起了东盟的不安。出于对东亚合作主导权的担心,东盟还不想与中日韩三国走得太近。但与此同时对于区内中小国家来说,都希望通过地区合作来把中日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之中,以便在加以约束的同时使其承担更多的地区责任。而对于中国来说,东亚一体化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出口扩大,使得其他国家纷纷加强对中国的非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寻求更广大的商品市场,稳定进口来源地,确立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实现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
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关键在建设中日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日自由贸易区的障碍既在两国的政治关系,但又不完全在政治关系。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远比一个历史问题要深刻和广泛。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除此之外,日本目前也缺乏同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力。日本认为,中国入世释放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足够日本企业吸收10年以上。特别是我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日本的流通、物流、金融、通信等服务业将获得空前机会,日本一时还不需要日中自由贸易协定所能带来的零关税。再加美国因素的作用,东亚自贸区的建立尚需相当时日。
3.地理历史因素。东亚国家众多,而且地理上分散性强,达成共同协议的空间小,大大增加了达成一体化协议的困难,例如对一国有利的政策也许同时也会损害另一国的利益。而东亚不少国家相互间存有积怨,至今仍缺乏真正的相互信任。特别是东亚各国曾深受日本侵略之害,而日本至今仍不作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和平宪法,在“正常国家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此外,中日、日韩、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与东盟之间也都存在戒备心理。日本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及把台湾纳入与美国的共同防卫范围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日两国合作的障碍;这些历史上的纷争对东亚一体化,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造成了阻力。
(二)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除了欧盟等其他贸易集团施加的压力及竞争外,阻碍东亚一体化的主要外部因素就是美国,由于美国对东亚的利益,其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东亚一体化进程。
首先,从军事上看,东亚一些国家仍然高度重视美国的影响,认为美国是防范区域冲突的可靠保障,因此对完全由区内各国参与的这方面合作态度不够积极。日本和韩国是美国在该地区最亲密的盟友,东盟大部分成员国都与美国存在某种形式的军事合作。
从经济关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东亚各国最大的海外市场,一些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对美出口有直接关系。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对美出口比重甚至占其GDP的20%以上。东亚国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也要依靠美国。日本、中国和东盟每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此外,美国经济对东亚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比如美国的汇率波动就直接影响东亚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出口。一旦出问题,引起金融动荡,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就是东亚。
因此,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道路必将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美国惧怕东亚的强大会危及其霸权,但是推动东亚走向一体化,建立贸易区仍从根本上符合美国的利益。另外,世界范围内FTA的迅速发展和出口市场经济的不景气,早已使东亚国家感到了加强经济联合、谋求自强的巨大压力。所以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阻力,只要我们切合自身特点,实事求是,那么这些阻力都将不在是阻力,而是转化为推进贸易区建立的动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只有客观地分析以上不利影响,才能利用充足的时间,弥补不足,为建立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东亚经济做好重要的准备。
九、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时代发展所至,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分析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实施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贸易区的顺利建立。
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经贸领域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接轨,首先要进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等,其次才是金融的自由化。长期看,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促进效率提高,增加就业和福利水平,加速经济增长。但在短期内,可能由于贸易自由化推进过快,没有对国内产业加以保护,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一定危害。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对中国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中国面临的机遇
在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预示着中国将更深入的融入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国与东亚间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将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中国的对外贸易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自由贸易区将促进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弱和消除,其直接经济效益就是将带动中国对东亚各国进口和出口的双向增长,中国与东亚各国间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将更加畅通,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增长。目前,东亚各国的关税水平为:东门的对外关税较高,对内关税平均值约为6.5%;日本的平均关税为2.6%,韩国为7.9%,中国15%。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与东盟降税幅度较大,会出现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而从日韩进口增加的局面。
2.对华投资将会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在投资方面的相关限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环节,随着相互间投资领域的放款,投资规模会逐步扩大,投资水平将会提高,对国际资本的流动的规模和流向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预计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会使来自东亚各成员国和区域外国家的对华投资进一步增加。投资的增加还会产生间接的连带效应;外来投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长夜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也将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我国对外投资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东亚国家的投资都会扩大,有助于我国“做出区”战略的事实。我国企业将在这个过程中与别国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综合效益及促进作用将是多层次,综合性的。
(1)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使中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对国内生产者的保护减少,国内企业为了不再竞争中被淘汰,必然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会提高。而国内企业素质的提高会使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上升。经济发展史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呈现互动关系,贸易自由化成为互动的纽带。 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初探(九)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