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或偿还国债都会影响到政府的预算束。政府发行国债时,可支出的货币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可行集的截距增加,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了实施的可能。此时市场上借贷资本减少,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个体资金的不足,社会资源按政府意愿进行分配。政府偿还国债时,额外支出的利息使得可行集截距减少,如果没有新的国债发行,此时政府正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为平衡收支财政支出相应减少。市场借贷资本增加,政府行为影响力相对下降。另外由于要偿还利息,政府需要额外增发货币,获得新的铸币税收入。
公开市场业务同样是主动行为,央行买入包括国债在内的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或卖出有价证券向市场收回货币。假设在某一时点T,央行不论买入还是卖出有价证券都能在瞬间完成交易,除去其他交易因素,此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均衡。央行买入国债交回政府,一方面政府从央行买入的时刻起不再需要为这些国债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市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增加,市场利率由于可借贷资本的增加而下降,由于总产品不变,货币价值下降,但真实货币余额没有增减,在以真实货币余额m为横坐标,以利率r为纵坐标的LM曲线上表现为平行下移。央行卖出持有国债,政府从卖出时刻起重新需要对这些国债支付利息,在市场上表现为货币减少,市场利率上升,LM曲线平行上移。如图二所示,LM1为央行买入国债的情况,LM2为央行卖出国债的情况。
2、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组合的一般规律。
在自由浮动利率的市场中,不论是国债还是公开市场业务都可以影响市场利率。IS曲线反映的是商品市场中均衡点的轨迹,表示使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的r和m的组合;LM曲线反映的是相应的货币市场中的轨迹,表示货币均衡时r和m的组合。如图三所示,把曲线组合起来得到类似希克斯的LM和IS图形:
点Q是IS和LM交点,也是均衡点。IS左上方属于通缩压力区域,右下是通胀压力区域;LM右上方表示流动性过度,左下方则表示流动性不足。如果市场足够自由且交易足够理性,受利率影响,任何r和m的组合都会螺旋式移动直至回到点Q,只有在Q点储蓄意愿才等于投资动机,真实货币余额才等于现存真实货币余额,此时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同。
人们有两种用于储蓄的资产的选择——资本和政府债券,只有当人们减少持有的资本数量时才会持有国债,因此国债的发行会降低人们持有的资本额。由于通常不把国债列入预算收入,发行国债给政府带来预算盈余,有可能带来减税压力。央行购买国债用以发行新货币,政府利息支出相应降低,可以在下一期给政府带来预算盈余。相应组合结果有四种:
(1)政府发行国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央行同时购入国债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IS曲线上移而LM曲线下移,交点Q向左移动,使总收入增加,用于平衡货币总需求不足。
(2)政府偿还国债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央行同时买出国债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IS曲线下移而LM曲线上移,Q向右移动,使总收入减少,用以扼制严重通货膨胀。
(3)政府发行国债,央行同时买出国债。减少人们持有的资本,用于调节投资过旺。
(4)政府偿还国债,央行同时买入国债。将人们持有的国债转为其他资本,用于调节投资不足。
3、真实货币价值变动时的组合情况。
以上结论基于一个假设:经济没有增长,即社会总产品维持不变,当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时,货币价值发生变化。
令货币供给的增长遵循Mt=zMt-1(z>1),则纸币回报率为(Vt+1)/Vt=1/z,价格水平与纸币存量的规模成正比。国债偿还的真实利息随着纸币回报率下降而降低,产生预算盈余,如果政府为平衡预算而减税,会造成市场中货币量增加。央行卖出国债收紧银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产生乘数效应,当减税额与乘数效应相抵时,货币市场继续均衡,市场产生的真实利率保持不变。
当真实货币价值增长过快,产生通货紧缩压力时,社会生产力严重不足,政府若为平衡预算而加税或减少开支,会给原本不足货币的市场带来更大压力,此时政府的赤字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实施。
(二)现实中两者组合的应用
1、影响组合曲线的因素。
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进行操作时会改变均衡点位置。在图三中可以发现一个悖论:同时采取扩张性政策时通货膨胀压力和流动性都会减弱,反之亦然。这和实际中经济运行的情况是相反的。产生这种情况由于分析之初的假设造成,实际上有某些因素影响着曲线的组合。
(1)真实经济总量的变动。真实经济总量的变动体现在每个个体可以取得的y的变动上,影响社会总产品量,改变个人消费约束及政府预算束。
(2)人口数量的变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则体现在总禀赋的倍数上,它同样可以影响社会总产品量,改变政府预算束。
(3)失业率。现实中存在失业现象,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得到禀赋,但他们仍然消耗社会总禀赋,造成进一步的不均衡。
(4)市场对政策的反映是非理性的。市场中存在非理性交易、迟钝甚至反效果现象,直接影响到当局调控效率。
2、经济与人口增长时的组合情况。
假设人口以固定的n倍增长(n为大于1的常数),则Nt-1=(n/Nt)。假定同一代人有相同的消费偏好,t时期年轻人消费总量为(NtC1,t),老年人消费总量为(Nt-1C2,t),可行配置约束为:NtC1+Nt-1C2≤Nty。化简得C1+(1/n)C2≤y,当总禀赋一定时,如果人们在年轻时不消费,年老时只能消费更少的禀赋。因此当人们预计人口将增长时,消费意愿会增加。同样假设经济以固定的e倍增长(e为大于1的常数),则y在一个单位时间后变为ey。当e<n时公众消费意愿依然会增长,只有当e≥n时公众才会更多的考虑将手中的货币进行投资。
当e<n时,消费增加而投资不足,如果国债的收益不能比(n/e)更高时,国债可能得不到充分认购,央行应购入国债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货币以增加通胀压力,若公众把货币用于投资将获得更多的货币报酬,从而推动投资增长。当e≥n时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市场自发产生通胀压力,政府偿还国债利息,央行卖出国债收回货币以扼制投资过热。不论出现哪种情况,市场在政府调整之前就已经打破均衡的局面,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调控的目的是把过度偏移的市场反向调回均衡点Q。
以上没有考虑失业率的情况。失业者准确来说仅指没有工作,但有能力并愿意从事工作的人,他们在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时候可以迅速找到工作。失业者不仅不能得到禀赋,反而因福利政策要消耗掉他人的禀赋,政府预算集要将失业者从年轻代中减去,加入年老代中,这证实了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降低失业率是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此时人口增长率变相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要么加大赤字,要么发行国债,最直接的方法是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国债让央行回购。阿根庭是受到失业率影响的典型例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庭的失业率从未低过12%,在龙舌兰危机的影响下失业率更是曾经升至18%,当局不得不以贬值降薪来试图重新获取竞争力。
3、市场对组合的反应。 试论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关系(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