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其他政策必须协调。国债和公开市场业务功能毕竟有限,在运行中二者的组合还需要其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就目前我国的市场而言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国债发行市场不完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弱。二是国债持有者结构存在隐患,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在60%以上,且一般都属于期满兑付型,一旦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外资积极进入,很可能造成国债市场动荡。三是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力度不够,这是由于国债流通量少、市场和现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决策与执行者能力的缺陷所造成。达到两者协调有以下要求:
(1)国债规模和品种要适度增加,同时加强国债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性。
(2)优化国债持有结构。包括优化市场中持有者的结构和央行持有国债的结构。央行与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上占主要地位,另外央行对国债的持有应该长、中、短期兼备且数量适当,其中短期国库券的比例最大。
(3)国债发行和公开市场操作应相对独立。否则财政当局可以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无休止地获得铸币税,央行也可以利用发行国债来加重财政负担。
(4)注意政策的时滞,适当提高决策及传导的效率。政策当局自身的协调至关重要。
(5)选择正确目标,注意政策的乘数效应。政策的组合系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运行中有相当的威力,政府应及早预测出政策附加效果,尤其避免在趋势市中加大乘数效应。
(6)国债市场效率需要提高。在增加国债规模和品种的同时也要相应增加一级承销商,有利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缩短融资时间,使国债发行利率趋向合理与稳定。
(7)进一步完善交易系统和清算系统,减少交易中的时间成本,保障交易安全。
2、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1)我国两大政策的现状。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主要是靠带有行政色彩的货币政策,1997年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但对于近年来过热的经济,货币政策的效力大不如从前,财政政策也表现出明显的能力不足。
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自身效力已经减弱。财政方面,经济结构失衡,收入结构未能适应所有制变化,财政支出却有增无减,预算部门难以集中财力。日益增长的赤字使政府债务增加,对国债的管理不足,政府债务的功能不能达到最优。货币政策方面,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完善的制度使金融体系处于不健康状态。加上为了迎接进入WTO的挑战,金融企业急功近利争抢市场的行为,使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同处于非理性状态,货币政策的调控基础正日渐丧失。
②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配合仍然有待提高。在我国,财政和银行职能划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使银行仍然是政府的第二财政,而近年国家对个别商业银行以财政大额注资,使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襁褓状态。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调控目标不明确,政策性银行定位模糊。由于制度问题使国债成本高居不下,财政与银行各自为政。
两大政策的不协调直接造成经济盲目增长的结果,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剧。要解决这种不协调现象只能通过制度的改革。
(2)两大政策协调的建议。
①从制度上明确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的定位,统一思路,协调解决好各职能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防止利益关系扭曲。
②财政及金融部门日常运作严格实现制度化。运行秩序混乱不可能做到政策协调,我国已经有相关的改革,要严格依法运作,完善各部门的规范化、制度化。
③两大政策齐头并进,避免产生一头重的情况,保障市场稳定。
④尽量减少直接干预,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各方。这一点至关重要,以国债为例,配合公开市场业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率,防止酿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要维持经济的稳健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正确使用两大政策并使其协调是决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坎普,斯科特•弗里曼:《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何乐年,蔡则祥:《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赵春新:《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第3版。
4、单惟婷:《财政与税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5、[美]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集——一般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挪威]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7、[新西兰]杰夫•马夏因:《产出和货币角色》,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试论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关系(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