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形成赤字。政府通常有两种形式的债务,一种是国债,另一种是货币,两者由于收益率和面额不同,造成货币的广泛流通。政府采用不需偿还的债务——货币来标记的赤字政策成本比发行国债要低。政府创造货币来满足支出造成通货膨胀,作为强势政策的直接运用能给市场做出直接的引导。赤字带来的财政效应可观,墨西哥1998年财政赤字占GDP1.2%,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下降,支付的利息减少,使政府得到超过GDP1.2%的预算盈余。
2、税收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凭借权力无偿得到的收入,是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税收影响社会分配的合理化,通过税负转嫁等方式改变公众消费习惯。如果增加税率,政府收入在短期内增长,企业和个人负担加大,使投资减少,产出减少造成政府长远税收收入下降;如果针对性减税,政府收入在短期内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减轻,消费和投资都会增加,产出的增加使政府长远税收收入增加。在公开市场业务效果不明显时进行税收政策调整会直接影响公众投资意愿。
3、市场指导利率。
如果市场利率是自由的,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实行指导利率政策,能使公开市场操作效果更佳。市场有时不能真实理解央行的操作,市场指导利率将政府的判断与意图明确告诉市场,有时比发行国债和公开市场操作更能快速传导。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货币当局对当前经济有不同看法,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政策的改变,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联邦基金利率改变后做出相应调整。
4、非均衡环境下其他政策的过滤。
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受收入约束。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为非均衡时,财政支出更注重于老年代与失业人口的福利支出及弥补社会投资的不足,旨在支持政府日常运作。政府预算向公众表明政府施政方向,由于政府预算不能在执行过程中随意变动,属于不可变政策,在财政年度内本年度预算不能作为经常性工具使用。再贴现政策和存款保证金政策使用影响很大,只能作一个不常用的长期性工具使用,在短期的非均衡环境下,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过滤掉。
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合与独立
(一)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组合的可行性。
国债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宏观调换的手段组合应用,不能只依靠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没有国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范围要小很多,考虑到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因素,甚至只能单纯作为中央银行的一种业务,而当市场对公开市场业务不敏感时,无法产生“双保险”功能。如果没有公开市场业务,国债的成本将加大,无法从回购中节省利息,更无法能过政府的市场买卖干预经济。同时公开市场业务也为国债在市场中的流通提供安全保障。
人民银行以国债为操作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是1996年正式推出的,1998年初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规模限制,在当年5月开始启动债券公司市场操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形在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体系,在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向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基础货币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扩大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面,也促进了货币政策的信心调控。
(二)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协调的重要性。
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协调有三方面意义。
(1)规模方面必须协调。
①国债发行期限、数额除了要考虑到政府支出之外,还必须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国债的消化程度。国债发行数额过大,不能为市场充分吸收,央行新创造的货币不能全部直接进入市场,加重通货膨胀压力,国债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发行数额不足,货币当局不能从公开市场业务中有效增加基础货币,不能达到调控目标,更严重的是一旦国债价值被高估会造成债券市场混乱。
②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效果和国债的种类有关。太过单一的国债种类降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意愿,若没有长短结合,央行操作风险会大大增加。国债的规模必须适应经济及市场的发展,要和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能力相匹配,过小的规模固然对经济产生阻碍,规模太大超出央行能力范围则更会威胁到市场的稳定。三二七国债期货风波就是在央行没有公开市场业务的情况下,过快地开展国债衍生交易的结果。
(2)持有结构与操作频率要协调。
①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持有者通常以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为主,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较低。美国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仅为10%左右,日本也不超过30%。央行持有的国债比率要在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持有的平均比率之上,这样央行才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就我国而言,央行对国债较低的持有比率是公开市场业务无法产生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原因,使得政府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使用政令手段直接干预。
②公开市场业务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操作频率。一般来说,国债品种越多,数额越大 试论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关系(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