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对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企业培训对象在年龄、学历、专长、阅历、信念、价值观、兴趣、习俗、经历与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兴趣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技术学习要求。企业培训工作不同于社会教育,其形式应多种多样,根据组织工作需要和员工个人的特点、条件和需求,灵活选择和运用。在培训方式上亦灵活多样,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培训的原则
1.激励原则
只有在得到某些程度的鼓励时,受训者才会愿意接受培训,才会积极进取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培训。因此,企业必须把人员培训与人员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衔接起来。当员工受训完毕后,企业应以相应的报酬来增强其士气;当员工有好的表现时,企业应为其提供晋升或加薪的机会。这样对学习自然有相当好的激励作用,使员工明白培训的目的;并且意识到接受培训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这样做不但培训效果好,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企业的岗位繁多,差异很大,而且人员的水平不同,因此,不能采取普通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只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说,要针对每个人员的实际水平和所处岗位的要求开展人员培训。
3.实践原则
员工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岗位的特点紧密结合,与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什么,员工缺少什么理论与技术,员工发展需要什么,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就要及时、准确地予以体现和实施。“学用一致”既是人员培训的目标,也是人员培训的方法。这就要求人员培训的内容要与培训的目的相一致,把对人员的培训与培训后的工作及使用统一起来。如果培训与使用脱节,被培训者学而无用,则既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三、常用的培训类型、培训方法及培训的流程
(一)培训类型
1.新录用人员入职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企业的任何一个新员工,不论他具有多高的素质和技能,都不可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直接吻合,因此,企业为使新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一般都要进行相应培训,使之对新的工作环境、条件、人际关系、应尽职责、规章制度、组织期望有所了解,使其尽快融合到组织之中的一系列培训活动。
2.在职普通员工的培训
加强在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职务工作的需要。指在工作中直接对员工进行培训,它是通过聘请有经验的工人、管理人员或专职教师指导员工边学习边工作。在职在岗培训不仅仅使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以传授给员工其它的技能。
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国内外经验证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充分的科技力量和大量的有文化、有技术的专门人才,实现经济增长是根本不可能的。科学技术进步又是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新技术、新发明、新开发层出不穷,科技人员要赶上并超越科枝进步的潮流,没有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是不行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属于继续教育,一般是进行知识更新和补缺的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性,每隔几年都应该有进修机会,可以采取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参加各种对口的短期业务学习班,组织专题讲座或者报告,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或者实地考察等都是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4.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增长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普通劳动者和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快得多。管理者在组织内基于经营战略、方针、计划,具有作为指挥者通过其作业现场的地位。管理者是以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计划为基础实现其目的的。所以对组织来说,管理人员的培训更为重要。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掌握新的管理知识;第二个目标是训练担任领导职务所需要的一般技能,如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分派任务等,以及其他一些管理能力;第三个目标是训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使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融洽。培训方法有管理手段学习培训、研讨会培训、参加短期学习班等。
5.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组织管理的主体最终来说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组织众多的员工如果没有成熟干练的高层管理人员引导,势必将群龙无首,成为一盘散沙。组织的目标也将无法达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在于开发经营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第一,对未来的洞察力;第二,以此为前提的经营战略思想、决策能力;第三,经营指挥能力;第四,培养后继者的能力的形成、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政策法规、管理知识的培训等
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与方法(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