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学生上学考试一样,通过分数可以判断某一学生对某一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同样的,在企业员工的培训中,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估反馈。但往往企业只重视培训计划,对培训结果却秉持不关注的态度。培训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但在实际企业员工培训中,并没有对员工培训结果建立任何的评估机制或者手段,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培训目的的高效化。 许多企业没有在培训结束后对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不利于对以后培训工作的改进。
5.培训人员缺乏针对性
(1)只培训少数员工。员工培训只是少数人的待遇,这在当前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有所体现。很多企业管理高层都存在这样的想法,认为企业花费资金、设备、精力培训员工,就一定要“物超所值”,选择那些发展潜力相对较好、经过层层挑选的人才。这样的培训观念使得企业内部忽略了对其它员工的培训,同时对被选中的员工的培训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只要有培训就会让这些职员参加,缺乏针对性。(2)不切实际的人员培训。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以下三种情况:参加培训的职员安排的工作与培训内容无关,用非所学,此为其一;重视当前企业的工作,让工作不忙的职员参加培训,使得培训普及程度不够,此为其二;将职员培训作为一种公司福利,任意安排职工进行培训,此为其三。
四、完善我国企业培训管理有效建议
1.实行全员培训
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无论企业管理者还是职工,都需要进行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木桶原理”表明,企业就是一个大木桶,企业中的每一位职工都是这个木桶其中的一小块木板。对企业竞争实力的衡量,不能只着眼于企业其中的一小部分优秀员工,应该全面考察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企业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因此,企业要想加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只培训高层管理人员而忽略对基层职工的培训方式不可取,同样的,只培训哪些新进职工而忽略对老职工的培训也不科学。因为,针对部分人的培训容易使得被忽略的部分成为企业的薄弱环节,阻碍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应该实行全员培训计划,根据文化程度、岗位以及职务等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
2.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
在企业内部构建较为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个没有培训机制、培训计划的企业,培训工作必然是停滞不前、内容空洞、形式散漫的,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企业应该构建系统性较强的培训管理机制,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制定一套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契合的培训方案,将人力资源融入到培训工作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注意丰富培训内容,注意培训内容应该要有前瞻性、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合理且又实用的培训内容。同时还需要注意培训内容要丰富多彩,不能仅仅集中于岗位职务的培训,要向全方位转变,着眼于对职工综合素质的培训。(1)、在企业组织结构图中明确培训管理的组织,并配置相应的人事,是培训工作展开的基础。培训管理的组织结构反映了企业对培训的工作展开的方针和政策;通过相应的人与事的配置可以明晰对培训工作展开的职责、权力及所需要的能力和应得绩效利益;从而了解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及资源配置。(2)培训工作要顺利展开,培训管理的组织必须高效、顺畅的运作,而建立培训管理流程和业务运作流程、培训管理的制度才是驱动培训管理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其中包括:A.流程:培训规划到实施的管理流程,培训的业务流程有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的规划、培训资源获取、培训的实施、培训的效果测量及持续改善等流程建立。B、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内外部讲师的管理、培训设施、设备、场地使用管理、培训的师资教材及档案管理、培训服务制度、入职调岗晋升培训制度、培训评估考核制度、培训奖罚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和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费用管理制度等。培训管理体制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活动“保驾护航”,使培训工作得以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持续不断地进行,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学习型组织。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具备过硬技术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职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那么很有可能他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业务质素,需要向各个领域渗透,进行深层次培训。
3.转变培训方式
将传统单一、枯燥的培训方式向多样化、科学化转变。当前我大部分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往往出现的局面是教师侃侃而谈,职员昏昏欲睡。同时,单调、枯燥的培训方式也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学习知识的效果可想而知。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谈、现场指导、角色扮演、实地操作以及游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使得职员能够亲自体验。亲身参与,实现学以致用。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培训教育手段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因特网等的出现,使得异地培训成为了可能,节省了不少差旅费用。可以根据培训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以及培训的缓急程度、企业对技能知识的需求量等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使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的员工培训。
4.构建强有力的培训评估机制
企业的培训是否有效,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由评估机制加以评定,否则培训只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的评估是企业培训管理中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培训评估,企业可以大体评估本年度培训投资的整体效益,为下一年度的员工培训提供借鉴依据。培训评估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避免员工培训的盲目性,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对人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管理缺乏系统性、培训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有力的培训评估机制,针对以上这些培训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企业员工培训中要实行全员培训、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并构建强有力的培训评估机制,以此提高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而切实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5.建立健全培训资源开发体系
(1)完善科学的培训需求、课题、教材、课程的开发体系是培训工作高绩效的前提。上述体系有助于在设置培训课程时更好的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目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相关性、有效性和价值性,使企业培训资源的配置更趋向合理性和高效性,提高投入与产出比。(2)完善的和科学的培训讲师及课程研发人员的能力开发体系是培训工作高绩效的基础。培训师资的开发包括企业内培训师资的开发和企业外培训师资的开发,高效而科学的开发师资能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使投入和产出比高。而课程研发人员的能力开发则直接关系到培训需求、课题、课程的开发的质量如针对性和有效性及课程的价值。(3)培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开发和获取是培训工作高绩效的保障。培训的硬件主要是指培训的设备、设施、培训的场所。不同的培训课程,针对不同的员工,所需要的培训方式、手段、环境、运用的工具则不同,如野外体验训、室内演讲等。软件的资源主要包括费用、师资、电脑软件、培训教材。这些资源配置到位是培训工作高绩效提供保障,特别通过互联网则会大幅降低单位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和员工学习自由度、可选择性、职业发展规划的匹配性。
参考文献
[1]邵菊梅.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9)
[2]薛宝飞.西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培训策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8)
[3]姚迎春.浅谈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江科技.2009(1)
[4]徐涛.企业员工培训国际化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学报.2012(4)
[5]文新贵.浅谈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