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造性
项目管理将整个工作看作一项项目,而且整体项目又被划分为不同的工作阶段和工作不分,处理每一项工作都带有创造性质。项目管理的创新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为项目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在项目管理中,就需要我们对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积累,积极借鉴最新技术成果,创造性地配置各种项目资源,完成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3.集权性
正如笔者在上文所述,项目管理地领导机构是临时成立地项目组,项目本身地运行又涉及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制度等,而且项目的复杂性还随着项目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项目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此外,随着项目的进行,在项目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为了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强对项目的整体管理和控制,这就必然要求项目组能够集权,从而有效的开展工作,而这就是建立集权的项目组。
4.专业性
项目管理是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因此它需要专业的知识。项目负责人在专业性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资金等情况下实现项目目标,综合管理人财物;另一方面他又需要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协同合作,产生集约化效应,成为一个高效的工作团体。
6.3.2 项目的实施过程
民建宜昌市委会将“同心共建 携手同行”扶贫活动作为一项完整的项目,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技能扶持、资金扶持、就业扶持等形式,使贫困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加强领导和协调,成立了“同心共建,携手同行”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各项工作。
因为帮扶的对象是以各基层组织所在行政区域来划分,则按照行政区划分为西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伍家岗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当阳市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点军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开发区总支委员会帮扶项目组和夷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等5个项目组。按各基层委员会和总支规模大小,对225家困难户进行分配,具体如下:西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50家,伍家岗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50家,开发区总支委员会帮扶项目组80家,点军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20家,当阳市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20家,夷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5家。各个项目组将帮扶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在围绕中心工作的基础上确立各自的工作目标。
(1)细化目标任务。首先,针对已经明确的50户的工作目标,各个项目组对既定的目标又再次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以西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为例,西陵一支部领办30家,西陵二支部领办12家,西陵三支部领办8家。西陵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也拿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规定,指导3个支部明确任务。其次,各项目组也对工作目标的过程要求和时限作出了规定。以开发区总支委员会帮扶项目组为例,该组提出要用5年时间实现80户全部脱贫。再次,各项目组对工作步骤和措施也进行了详细规划,避免发生因指示不明确导致执行偏差的现象。以伍家岗区基层委员会帮扶项目组为例,该项目组提出不能仅仅局限于“给票子”,要区别不同情况开展帮扶活动,对困难家庭中的大中专文档生,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对无劳动能力孤寡老人,要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就医及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的信心。
(2)及时跟踪控制。各项目组在下发工作目标后,也及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问效。各组都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如:1、定期走访制度。各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定期走访两次帮扶对象,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困难家庭情况,做好帮扶计划。2、帮困协调制度。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困难户分析原因,理清扶贫思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3、工作例会制度。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交流困难户的帮扶情况,研究分析困难户情况,安排部署相关工作,遇到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活动领导小组汇报。各支部要建立“同心共建,携手同行”帮扶台账,及时宣传报道典型事例,总结推广经验成效。4、长效管理制度。“同心共建,携手同行”活动要改变以往阶段性或节日性捐助活动,要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提高自身能力,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3)客观考核评价。各项目组都将此项工作纳入各支部年度评先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于12月中下旬对各支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对先进支部和个人要宣传表彰,对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力的支部和个人要通报批评。
(4)及时反馈纠正。各项目组每年通过对帮扶工作完成情况作出的总体评价,按照取得经验、存在问题、整改意见的思路形成具体的评定报告,为下一步研究决策和部署工作提供了参考。
6.3.3 项目的实施结果
按照该项目的工作时间划定,尚未结束。从已经实行的两年效果来看,各个项目组都能够做到月月上门慰问困难户,并根据各户情况设计不同的帮扶方案,扶资扶智、助学帮困、提供岗位。开发区总支委员会帮扶项目组帮助结对家庭改造旧房、出资救助重病户,在他们的努力下,12户困难家庭已经脱贫不再纳入帮扶对象,甚至一个老上访户也解决了房子、工作、学校三大难题,蜕变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志愿者。
以项目化管理推进民主党派机关建设-民主党派机关建设中项目管理应用案例(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