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父母都能保障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尽自己所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优渥的生长空间,但是对于儿童德育环境的建设却严重落后。一个相对完善、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有助于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也有利于孩子的心智更加健康、成熟。 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学前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庭成员在一起,家长必须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但很多家长往往忙于自己的事务,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游戏机甚至手机,使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孩子缺少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改善措施与建议
(一)创建温馨和谐家庭环境
“家和万事兴”这句俗语道出了家庭温馨和谐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石。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占据核心地位,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因此,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的融洽是家庭和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爆发冲突会严重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德育观。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童才能信任家庭成员,才能感受到家庭成员的哎,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学习,全面发展。
在构建温馨和谐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应该做出以下转变:
第一,父母应该认识到,家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互相施教的过程,从传统观念看,父母具有绝对权威,是绝对的教育者角色,作为子女的儿童一定是受教育者。然而,一种更健康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应该共同学习,父母要给孩子在品行方面做好榜样,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对孩子正确的品行给予肯定,并向孩子学习。这样一种良性互动的施教关系比简单粗暴地告知儿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为有效,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正确行为规范被父母认可并且父母会学习,产生的正反馈机制会远大于父母简单的口头表扬,儿童会深刻地记住自己所有能被父母表扬、认可甚至学习的良好品行,并在后续的成长中养成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规范。
第二,父母应转变传统的亲子关系,转而采用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很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逐渐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在这种亲子关系下,孩子不具有独立人格,孩子的个人价值完全建立在父母是否肯定、支持之上,家长也往往缺乏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不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只能被动接受家长的教育,没有发声的渠道。亲子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将父母与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它重亲情、重平等,也重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由“听话”向“对话”转变,使家庭亲子关系由居高临下向民主平等转变。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家长并不是家庭的大法官、裁判,而是孩子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第三,在教育模式方面,父母也应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这会极大程度地限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让德育教育变得枯燥、乏味,而且也失去了实效性。父母应该采用的教育模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身教模式,在日常点滴生活中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并营造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孩子在感受到亲人关爱的环境中,培养积极、乐观以及开朗的情绪,创造出快乐的家庭氛围,进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处融洽。
第四,在关注的教育内容方面,家长也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一直以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内容,多关注智力开发方面,他们关心孩子的算术成绩多过素质培养,但这种关注模式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这并不利于孩子德育品行的提高,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五,在与孩子的沟通方面,父母应该尽可能营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小环境,教会孩子如何关心他人,如何独立;此外,家长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拼图游戏,来强化这种沟通渠道,例如在游戏开始时,与孩子定好游戏规则,比如让孩子负责找,家长负责拼图,并告知这样分配游戏责任的原因,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与家长进行协商,如果无异议则一切按规则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持续地,如孩子很快找到了争取的图片,应充满感情的赞扬他,若他长时问找不到,不要催促或是挖苦,而应该耐心的鼓励他,并给他一些有用的提示,比如你看是不是应该找个方形的啊?你看这个是不是很像啊?如果你们都弄错了,可以说你看妈妈也弄错了,不过没关系,再找到正确的那个就可以了。在这种友好的沟通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细致观察、与人合作的品质,还可以让他感觉的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感觉到父母是在与他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孩子获得充分的内心平静,这个安宁好比一架天平,一边放着认知,一边放着情感。只有两边都得到充足的养育时,天平才会平衡。事实证明,一个孩子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充分的安全感的满足,才能更有自信更独立更健康。
(二)家长通过言行正确引导
家长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家庭德育的教育资源来自于家庭生活的日常细节中,平日里父母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价值观的建立。因此,首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得体合理的,否则会对儿童言行引发负面的引导;其次,家长应该灵活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的长期接触中通过日常的行为向子女渗透德育的精髓内涵;另外,家长可以通过主动与儿童进行生活、工作中经验收获的分享来建立互信,以便让孩子也能对家长敞开心扉。
(三)家长应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德育教育对于儿童终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两个经典的现实实例可以解释:儿童早期接受到的德育教育,会长期影响其后天性格、品德以及行为的养成过程,这类似于经典的蝴蝶效应,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简单的一个眼神等日常生活细节而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偏好、品德偏好,因此家长需要重视德育教育,注重细节、以身作则,让蝴蝶效应能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另外,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评价一个人时都会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立体地评判,即不仅关注一个学生的智育成绩,对学生的品行操守也会非常重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中不能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如果将人的综合素质比作木桶,那么学习成绩、品行规范等就是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再好,但是德育方面有某一致命缺陷,这依然会导致其综合素质的判定结果非常差。因此,家长应明确木桶效应,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应全面细化,帮助子女成长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营造学前儿童良好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家长在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后,通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实施家庭德育应遵循的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英慧,王洋,刘伟.论儿童德育教育的改革措施[J].时代农机,2018,45(12):167.
[2]刘欢.谈如何利用中西方节日互通性促进儿童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8(32):107-108.
[3]朱焕芝.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评《学前儿童德育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109.
[4]陈梅芬.基于情感教育分析问题儿童德育教育的革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02):47.
[5]温凌云.个性教育贯穿儿童德育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2):76-77.
[6]蒋英慧,王洋,刘伟.论儿童德育教育的改革措施[J].时代农机,2018,45(12):167.
[7]阮丽云. 家长关于儿童道德期待现状的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