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教育制度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名词的出现,意味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加深,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知识化从根本上又是依赖教育发展的。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处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升学、还是参加工作的晋升,都必然会有考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制度,而教学制度又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的形式。比如,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需要你有好的分数,分数决定你能否上一所好的大学,这决定着你未来的发展。当踏入社会,你想有一份好的工作或参加公职人员考试,门槛是大学本科或以上。以上这些都影响着作为人之初的幼儿教育,认为只有在起点上加快“知识化”教育,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所谓“天下父母心”,作为家长总是希望能将最好的给孩子,同样在幼儿教育问题上也不例外。目前的教育制度下,考试成绩仍然是升学的主要标准,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当前的幼儿园教育。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总是认为有了文化知识就有了一切,将来孩子能考上好的中学、大学,走上社会能找到好的工作。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学会很多知识,以为这样就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其实往往事与愿违。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习相当好,功课拔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并提前升入大学,十九岁就完成大学本科。并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后来,学校领导看他才能出众,打算送他到外国深造,一般年轻人有这样的就会是非常高兴的。但是他却不这么认为,去外国深造谁来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他虽然是学习上的强者,但却是生活中的弱者。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可见,过分注重幼儿“知识化”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幼儿园赢利化的心态和教师水平有限
随着私人开办幼儿园的出现,不得不使多数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知识化教育”。原因是一些私立幼儿园抓住家长的心理,不对幼儿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素质教育,而是对他们灌输“知识化”教育,来满足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家长认为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好的幼儿园,只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里自己的孩子才有希望赢在起跑线上。这样以来,公立幼儿园的生源就越来越少以致面临倒闭的风险,为了和私立幼儿园竞争,导致公立幼儿园放下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幼儿开展“知识化”教育。同时,随着幼儿园数量增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由于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不专业,使得许多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进入幼儿教师的队伍。他们能力有限,很难给予幼儿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只顾向幼儿一味地灌输所谓“知识化”教育,这样一来,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缺乏衔接性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强调不允许小学入学考试,但有些小学,为了获得高质量优秀的学生源,仍然开设入学考试。并且,幼儿入学考试成绩是选择学校、分班的重要依据,在这个压力下,为了能够进入好的小学学习,幼儿园不得不对幼儿进行“知识化”教育。
三、针对幼儿教育“知识化”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幼儿园要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树立正确全面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前进的指明灯,也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落脚点。设立远大的教学目标可使幼儿受益终身,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以分数至上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幼儿教育“知识化”,无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均衡发展还是对教师教学来说影响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秉着对幼儿负责、对家长和社会负责的理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首先,幼儿是活动和游戏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吸引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式的把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是应当组织幼儿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生活和世界,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感官去感知,引导儿童在日常的生活、游戏和操作活动中学习,培养幼儿积极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其次,幼儿园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场所,必须努力践行正确的育儿理念和规章制度。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应认真的阅读有关幼儿教育的制度和规定,结合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幼儿的模式。必要时可以请有关幼教专家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
(二)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沟通了解
作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就是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中学、大学乃至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的前期必要的知识铺垫,家长只是停留在分数成绩方面评估幼儿园的好坏。首先,要纠正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讲解幼儿教育的“知识化”现象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危害。其次,幼儿园定期召开小、中、大班的家长会,引导家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针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开展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次,定期邀请专家走进幼儿园进行讲座,分析家长和教师幼儿教育“知识化”的心态,把“慢”养才能成大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深入贯彻到家长和教师的实际行动中。最后,要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幼儿园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为密切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自觉地去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切实做好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幼儿实施什么样的教育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是每个幼儿园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仍就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前,导致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首先,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增强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为更好的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其次,对幼儿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其中观摩学习包含教师的自我评价、倾听同行教师评议、反思教学方面的难题、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这样通过观摩学习,幼儿教师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幼儿教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相互启迪,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
幼儿教育不单纯指幼儿园的教育,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应该看到虽然幼儿教育走市场运作的模式,政府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管理,切实发挥监管的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办园,不等于办园完全自由化,为改变私立幼儿园幼儿教育的“知识化”现象,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一方面要给幼儿园提供政策上的援助,使幼儿教育在进行成本核算后顺利进入市场运作,让幼儿园把精力放在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纠正幼儿教育“知识化”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向社会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
(五)实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良好的衔接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忽略了各自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联系和区别,造成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缺少过渡。首先,要了解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内容上的差别。幼儿教育以保育和教育并重,除了向幼儿传授知识外,还注重对幼儿的生活保育;小学教育主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致力于向孩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和发展身心。其次,要了解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幼儿教育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教学形式寓于各类活动和游戏之中;而小学教育主要采取严肃的课堂教学。最后,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也有差别。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早期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没有强制性的任务;小学教育教师每天要根据课程标准传授必要的知识,孩子必须完成一定的作业和掌握每天的知识。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理解,不要讲孩子的成长简单的看作是知识的积累和增加,他们是生命体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寄希望于在婴幼儿教育中遵循,不要揠苗助长,成为催化幼儿身心健康的刽子手。
幼儿教育“知识化”现象及解决策略研究(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