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角色游戏主题单一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会越来越富有,他们渴望更多的成人角色角色扮演,让他们在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角色扮演环境创建也应该反映幼儿的“增长”。然而,幼儿园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在幼儿园角色游戏区域形成一个“娃娃家”。
4、角色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以直接干预为主
在对小班角色扮演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在游戏中更多的是主导者,而不是作为游戏的参与者。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时,老师常带“权威”的身份与孩子互动联系,给孩子强制性的“建议”,这违背了角色游戏的初衷,孩子主动寻求认可和帮助教师“权威”。除了解决争端,幼儿教师的角色扮演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少的基础上观察适合幼儿需要“相关”的指导。
(二)以“小医生”为例分析游戏指导存在的问题
1、开心的小医生
今天是熊医馆第一次开放的日子,游戏前老师和小朋友说好玩游戏的基本规则:“和小朋友分享,一起玩游戏。玩好游戏以后把玩具整理好。”然后请小朋友们先参观了“熊医馆”的基本“设施”。满满医生一进入医院就朝着小药箱快步走去,再尝试打开药箱失败以后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成功打开药箱后,满满对着里面的各种器械材料研究了起来,不一会儿,满满成功的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可是却不知道该给谁看病。这时,萌萌护士提醒她说道:“这里有小娃娃,我们给小娃娃看病。”终于,满满医生开始了第一次对小娃娃的问诊。在看见满满的“示范”后,萌萌护士和瑜瑜医生相继模仿起满满给小娃娃听诊的样子。
幼儿行为分析:
在游戏中,满满对自己的医生身份十分认同感,游戏开始后,她是第一个开始参与游戏的,在老师故意没有说明游戏玩法和医生职责的时候,她能够通过自己寻找材料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处于探索的乐趣中,满满与同伴之间并没有太多交流,但当萌萌听到满满的疑问后主动帮助解答,才使满满能开展小医生的工作,给娃娃看病。游戏中,满满的情绪一直处于愉快状态。
教师指导反思:动手寻找、用眼观察、用嘴提问
在这一阶段,幼儿本身的探索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带着好奇心和探索发现的欲望参与游戏,为游戏开了一个好头。除了游戏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外,老师没有做出任何多余的说明,目的就是希望幼儿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寻找、用眼观察、用嘴提问”来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小班幼儿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游戏的玩法,这比单从老师口中听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来得更为有效。
浅谈小班儿角色游戏教师指导策略的个案研究(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