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幼儿的脑,解放幼儿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代替、限制动作技能的发展不利于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幼儿期适时开展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锻炼,不但能促进幼儿肌肉、骨骼等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将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中所获得知识、成功体验等“迁移”到其它教育领域,从而使幼儿变得更聪明、能干、懂事。
[关键词]示范 游戏 家园合作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入手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怎样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1.正面强化幼儿的亲身体验。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你—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赏识他。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①卷袖口, ②冲湿、抹肥皂、洗手心手背,③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④再用毛巾擦擦手、甩掉水滴,并配合朗朗上口的儿歌:“挽起袖子冲湿手,抹抹肥皂洗小手,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手指向下,冲掉泡泡,关紧龙头,擦擦小手。”老师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孩子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夸奖,焕发了孩子的内在趋动力,克服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己动手做的信心。
2.发挥图示标记的暗示作用。
小班幼儿进园后,要学习用自己的茶杯、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这对刚来到陌生环境的幼儿来说,困难的确不小。根据小班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特点,为小班幼儿创设有图示标记的生活环境,给予幼儿自理行为的暗示非常重要,我们在幼儿的床头、杯架、晨检牌上贴有各自的照片,幼儿能把自己的照片和茶杯、晨检牌、小床建立一一对应联系,很快知道自己睡哪和东西放哪;在墙面上用男孩、女孩的标记标示出男孩、女孩的入厕区域;水龙头上方张贴有洗手步骤图,暗示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墙角一边挂有餐巾纸盒和垃圾桶,使幼儿知道鼻涕出来可以自己擦,垃圾丢入垃圾桶。图示标记的生活环境,能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惊奇、亲切、喜欢的感觉,使幼儿在惊奇中发现、在亲切中感受、在喜欢中尝试,而逐渐养成了习惯。
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