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
[摘 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我们应当给幼儿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为了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使游戏成为幼儿的自我需要,让幼儿想玩、会玩、爱玩,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握时机,适时介入,并掌握必要的策略,在支持中引导,以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幼儿游戏;介入;时机;方式策略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的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教师过多限制或放弃指导,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良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所存在的问题,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类型,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等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浅谈。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所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层面
1、教师对区域游戏认识不足
理论影响着行为,教师对区域游戏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行为,部分幼儿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概念很模糊,理解上出现偏差。
一方面,部分幼儿的做法是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区域游戏成为幼儿园正规的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游戏材料、幼儿参与活动的方式、游戏的内容都受到教师的高度控制,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是否按照预期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为了符合预设的教育目标而介入幼儿游戏,一旦发现幼儿游戏有偏离目标,教师就会直接介入游戏,是游戏回归“正常轨道”,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态度是指挥的、控制的、并对幼儿游戏给出过多的规则和结构限制,其结果往往是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会受到极大限制。
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区域游戏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教师的观念中认为对区域游戏的介入指导可有可无。这种观念支撑下,教师认为区域游戏就是让幼儿自由活动,不需要给予过多的指导,因此教师完全不关注游戏中的幼儿,甚至把区域游戏看作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无法了解游戏的进程,幼儿游戏内容简单、类型单一,甚至游戏成立幼儿嬉戏打闹的活动,幼儿也不能在游戏中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
2、理论与实践脱离
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此强调了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幼儿教育界对幼儿游戏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把“幼儿游戏”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专门讲解幼儿游戏的理论和设计。幼儿教师有机会系统学习有关游戏的理论,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理论的学习,部分教师对区域游戏中应扮演的角色比较清楚。但是现实面临的问题在于学校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不起来,应用不上,因为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情况,游戏中幼儿的想法特别多也很奇特,有时候甚至让人措手不及。
(二)实践层面
1、基本不介入
基本不介入,表现为教师对区域游戏消极旁观,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
一方面,教师对介入区域游戏给幼儿带来持续和整体影响的重要程度重视不足。
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