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三、蒙氏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1、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的概况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人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 9 1 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 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这些是蒙台梭利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国人办的幼稚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1978年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 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特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 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 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2、蒙台梭利在我国的实践
第一阶段:蒙氏教育在我国幼教中历史地位的改变(1990-1993年)。20世纪90年代后,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介绍逐渐增多,对其教育理念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新时期我国幼教理论对蒙氏教育的研究,对其精髓基本是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儿童观,课程观,环境观与教学十法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是我国可借鉴的重要的幼儿教育模式。从 1990 年到 199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出 版外国教育名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特梭利 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特梭利的有失偏颇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对 蒙氏教育的客观介绍。
第二阶段:蒙氏教育走进我国学前教育(1994-1998年)。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增多,一些优秀的先进的学前教育方法被引进大陆。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特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为蒙氏学前教育在中国幼儿园中的应用拉开了序幕。1998 年 4 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蒙台 梭利教师培训计划”启动仪式及“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研讨会。这标志着一个权威性的、高层次的蒙台梭 利教师培训计划在我国全面启动,也标志着我国蒙台梭利师资培训正式与国际接轨
论蒙台梭利教育及在我国的发展 (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