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在中国幼儿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时可借鉴的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在借鉴的过程中,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切长处,利用蒙式教育法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使之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教育服务;同时,在将蒙式教育法跨文化地“移入”中国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些调整,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和我们对儿童的新认识融入其中,做到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解决好它的“本土化”问题。
【关键词】:蒙台梭利 儿童观 本土化
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里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因此玛利亚·蒙台梭利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总结了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加之她在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现,提出了她关于儿童的全新的、独到的、给人们以重要启迪的儿童观。
一、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爱的源泉。”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潜在生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具有“潜在的生命力”——这种潜在的生命力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分化就是儿童的心理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完备,从零乱到有系统的发展,而要启动儿童身上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成人必须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并用自己的爱作为润滑剂来滋润它。儿童具有生理和心理双重胚胎期——人不仅有和动物共有的由一个细胞发育成胎儿的过程的“生理胚胎期”,更有独有的从出生时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而“心理胚胎”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既进行保护,又提供养料的“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吸收的能力,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儿童正是依靠这种“吸收性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吸收环境,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各种经验。
(二)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
蒙台梭利看来,敏感期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并和一定年龄相适应的现象,它只持续一个短暂的时期就会消失,而且只要消失就永远不会重新出现。如果儿童在某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里处于适当和环境之中,他就会轻松愉快、迅速有效地掌握某种能力,反之,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难有满意的效果。幼儿学习母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3岁以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语言,而如果到了成人期再来学习一门地道的语言是有一定难度了,绝非像三岁之前的儿童学得容易。实际上,某种学习的难易程度应该以它和儿童该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的关系来判断。儿童的知识经验并非随年、月、日成正比地逐渐增加,它有时呈突然爆发状态急剧增加,有时呈相对停滞状态缓慢地增加。把敏感期的出现仅仅看作是与儿童的年龄增长有关的现象也是不正确的。对于同一年龄的儿童来说,敏感期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敏感的程度都存在着个别差异。由此,蒙台梭利主张,教师不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应该开发适合儿童敏感期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的品质,并据此为他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三)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浅谈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