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行为的目标是由幼儿自我规定的,而不是他人强加的,它不受外部世界的约束,因此游戏行为的目标可以根据幼儿的意愿而发生变化,游戏行为是自发的。幼儿不需要考虑游戏以外的结果,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这内在的动机强化了手段,强化了游戏的过程,所以说游戏是过程重于结果,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4.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练习理论)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弗洛伊德(宣泄理论)认为,游戏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所有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表征着社会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玩游戏是一种不真实的、充满幻想的行为。他们可以把任何东西假想、替代成游戏所需要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也不是光机械地模仿、或是对周围生活事件的翻版,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添油加醋地组合成新的表象在游戏中展示。
二、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透过游戏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游戏的本质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让幼儿体验意想不到的快乐,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受任何的束缚,在游戏中幼儿是轻松、自由的、快乐的,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的享受。所以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元功能。快乐体验是游戏真正的魅力所在。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出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同伴等。幼儿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每个幼儿在玩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这只是玩玩的”、“是假装的”、“不是真的”, 幼儿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幼儿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是一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却给游戏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使幼儿能快快乐乐地去玩耍。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幼儿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不管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还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一旦规则被违背或破坏,都会影响游戏的有序开展。
三、游戏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作用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通过游戏我们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游戏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价值
(1)游戏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的基本手段
传统的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没有真正考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没有真正贴近幼儿的生活,忽略了孩子兴趣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如果以游戏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一边玩,一边记住知识内容,这时的孩子就会情绪活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游戏会倍加记住课程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游戏活动虽然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动脑,既有的玩又能复习巩固了概念,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
(2)游戏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桥梁
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向沟通的纽带,儿时的游戏可以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的媒介,能让家长怀着愉快的心情与幼儿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幼儿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游戏能够发挥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因为有了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有了共同关心的滑梯,是教育观念有一致的变化,教育责任感也加强。
2.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价值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