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等,不同的教养方式将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同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
(一)溺爱型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使得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迁就、宠爱孩子,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表现为依赖父母、自私、任性、放肆、唯我独尊、好吃懒做、缺乏独立精神和责任心、没有耐力、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世界失去平衡,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
(二)专制型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对孩子日常的事情限制过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上容易产生心情抑郁和焦虑,甚至有少部分会变得冷酷、残忍、有暴力倾向,还有的孩子会虐待小动物、偷东西、说谎等不良行为。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心理空间易处于紊乱状态。
(三)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多会寻求其他人的关注与爱护,力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现惹是生非、具有攻击性、挖苦别人的行为、缺乏爱的能力和表达爱的能力、缺乏温暖与支持,较弱的自我控制与客观评估能力,没有安全感。
(四)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既有合理的要求,又可在一些事情方面给予尊重与协助,让孩子感受到平等、责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表现为亲切、直率、活泼、快乐、协作、有活动能力、善于人际交往等,内部心理空间平衡和谐。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个性的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是如此的深远。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良好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成长、心理的发展,反之亦然。作为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养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及发展规律,扶持幼儿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幼儿的行为品质和个性特点都得到良好和健康的发展。
五、优化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幼儿健康策略
(一)了解幼儿健康标准,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幼儿的教养工作是一门科学,为人父母者,只有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这门科学,才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本研究所得出的父母积极的教养行为与其教育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结论充分地说明了这个观点。
父母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或行为,减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如3岁的幼儿独立意识非常强,想要摆脱父母的种种束缚,什么都"自己来"。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能力不够,父母往往事事代劳,处处设防,结果就会引起幼儿的反抗,双方发生冲突。通过学习儿童心理学,父母就会了解这一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理解幼儿的独立意向,相信他,放手让幼儿做想做而且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父母只需要孤立幼儿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即可。
(二)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塑造健康心理表率
父母应树立好榜样,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作为对儿童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微观环境,它具有怎样的环境氛围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温馨的家庭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充满了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身心放松,有安全感,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易沟通,善于和人打交道。要创建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是要求儿童的父母关系和谐。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幼儿正是以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他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的。父母之间的相互关心、体贴、爱护给幼儿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暖、快乐,能尊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相反,若生活在父母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的家庭中,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争吵而担惊受怕,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焦虑、恐慌,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论工作多么忙碌,一定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多陪伴幼儿,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适时地给以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于出现的问题,父母要保持冷静,耐心地向幼儿讲清道理。如果父母情绪激动,斥责甚至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就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