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 要]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教养方式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身心健康和合格社会成员为目标的最主要的活动。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产生不同影响,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不同文化、民族、宗教信仰对家庭环境有一定影响,进而对其家庭教养方式有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健康发展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也成为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所以我们要提倡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幼儿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教养方式 幼儿 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仅从身体发育等外在方面关注幼儿的成长,忽视了其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父母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加之各种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的事物多而复杂,基本不具备分辨力,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最终提出有助于父母改善教养方式的几条帮助建议,为家庭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
(一)幼儿园因素
幼儿个性与幼儿园共性的协调,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的融洽,教师教养方式的科学,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平等、合作的气氛中获得机会,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二)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情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欢乐和谐的情境有利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
紧张弥漫的情境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期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