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父母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养理念和策略。幼儿教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父母必须加强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养行为,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儿童。
父母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向成人学习的,幼儿对成人的模仿,不仅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及个人性格等。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焦虑情绪常常会影响幼儿,使幼儿也感觉到焦虑。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要勇敢,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自信、果断,不要遇到一点意外就大惊小怪。如果发现自身有焦虑情绪,应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四)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优化教养方式方法
我们知道,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幼儿心理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父母的专制行为能使幼儿的心理出现焦虑、孤僻、不擅长与人合作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必须改善自己的教养行为,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1.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 在家庭中,父母与幼儿应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说家庭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幼儿有自主的发言权,能够愉快地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见解,没有紧张和压力,也就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现象。从而使心理、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
2.关心幼儿,善于沟通 每一个父母都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的关心往往都倾向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忽视对幼儿内心思想的关注。导致幼儿不合群、孤僻等内应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应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思想沟通,注意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状况,鼓励幼儿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并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
3.敢于放手,鼓励引导 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实施教养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幼儿成长中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就总是抱在怀中不肯放手,溺爱幼儿,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活动。致使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一旦离开父母,便因无法应对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包括焦虑在内的种种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父母必须解放幼儿的手和脚。首先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吃饭、穿衣、入厕等,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鼓励幼儿大胆做事,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4.慎用批评,杜绝体罚 批评是教育幼儿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影响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有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幼儿,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允许幼儿讲述事情的经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指出错误,让幼儿自觉地承认错误。坚决杜绝体罚行为。体罚,不但伤害了幼儿的身体,更伤害了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感到紧张、恐惧,产生抵触情绪。
总之,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注重家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都应该时刻注意幼儿心理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为幼儿的成长建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
2、王妍《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幼教博览,2002.6
3、郑雪主编《幼儿心理教育手册》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7.
4、彭立荣《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
5、黄河清《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