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如我班婷婷小朋友,她刚来园时对老师有一种敌对的情绪,看到老师就是不愿意和老师打招呼,脸上也毫无表情。老师主动问候她,她也不理不睬。后来向她家里人了解才知道原来婷婷在家很顽皮,家里人她个个都不怕。为了让她能听话点,家里人就经常吓唬她说学校里的老师很凶的,你再不听话,老师就把你关在黑黑的小房间里。这样一来孩子还未到学校,就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后来我就主动和婷婷多说话,平时比其他孩子更关心她,和其家长也经常保持联系,家长也很配合,不再用吓唬的办法了,而是耐心地引导、教育她。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婷婷来园看到我时,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不再是那种害怕的眼神。她奶奶说婷婷在家老说老师很好的,不象家里人说的那样,老师给我喂药,盖被子,还给我们上蚊香。家里人也不再用先前的那种教育方式了,也在孩子面前承认以前是骗她的。大概过了几个月,婷婷看到老师终于肯打招呼了,而且人也变得活泼了。因此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相应的德育效果,反之亦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幼儿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29页,第36页。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7页,第11页,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