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可以概括为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毫无疑问,市场化进程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规范了政府行为,成为25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伴随者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税收制度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税制改革从建立涉外税收制度开始,进而推行了国有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1994年,我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辅助配合的复合税收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探索:从1988-1994年建立的“征、管、查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到1997年确立的“以自行申报纳税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摸式,直至2003年引入的“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理念,我国税收征管实现了由粗放化向集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转变。
综观25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基本经验值得认真总结:(1)从税制模式的选择看,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多税种征收、多环节控制、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税收管理水平的,有利于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职能。但也必须看到,税制结构是动态发展的,税制模式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合理地简化税制,不断优化税制结构。(2)经济发展是税制改革的基础,而税制改革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税制改革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税制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扩大税基,增加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的增加又可以为税制改革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持和宽松的改革环境。(3)适度降低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税收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地区间经济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等,都一直是我们税制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4)加强税收征管制度、组织机构和税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与改革,是实现税制改革目标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世界性税制改革的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加强征管”为基本原则的税制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到拉美、东南亚、亚洲等众多发展中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经济的出现、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以减税为主的税制改革继续在世界各国深入开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减税计划和方案,掀起了新一轮的世界性减税浪潮。
从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税制原则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扩大供给,强调减少税收对市场的经济扭曲,注重税制改革的效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世界性的通货紧缩,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意识到应在供应学派理论与凯恩斯理论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克林顿政府以此为出发点,灵活运用了凯恩斯学派的思想,主张政府要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性税改的指导行原则还是延续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思想,仍然以供给管理思想为主,但这次出现的新一轮世界性减税浪潮还是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一是减税规模大,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和方案,如2001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小布什政府10年期13500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2003年又批准了其追加的10年期3500亿美元减税方案;二是涉及的国家多,既包括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减税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的最主要政策工具和长期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促进长期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至近年来的世界性税制改革采取的普遍减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税收竞争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国际税收竞争的存在,使得主权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受到了不断的侵蚀。国际税收竞争尤其是恶性税收竞争的目的是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优惠的税收政策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因而,主动降低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防止资本外流,是发展国内经济,增加就业,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银行在对两类国家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那些选择通过向其他企业和公民征收较少税收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些,而选择高税收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要慢一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税收竞争使各国税制经历着某种趋同的过程,减税是其普遍采取的政策手段。对于已经加入WTO的我国来说,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世界性税制改革的趋势和经验必须要加以认真考虑。
(三)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政策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之一。它主张实行供给管理政策,即从供给方面入手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辅以相应的支出政策与“稳定、适度和可测”的货币政策,消除失业和通胀并存的局面.实现长期的经济繁荣。
1、罗伯特·蒙代尔的减税主张。作为供给学派复兴者之一的罗伯特·蒙代尔认为,高税率会打击工商界的投资积极性,抑制经济发展。他给出的税率上限是30%。并认为.任何国家一旦税率超过30%,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如何创造更多收入转向如何避税。所以,在经济衰退中,政府应该减税,而不是相反。而且蒙代尔所主张的减税主要是削减边际税率,在经济不景气时,边际税率的削减能够有效增加投资收益,强化人们的工作和创新冲动,从而形成“减税—增加投资—提高就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拉弗曲线的理论意义。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描述了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抑制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进而削减了课税基础;相反,如果经济活力提高了.税基扩大,既使较低的税率水平,也可以取得较高的税收收入,拉弗曲线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来源。
3.减税的经济效应。总体而言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具有以下经济效应:(1)减税刺激私人储蓄的增长。税率的降低会提高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其拥有的资产报酬率,从而增加人们储蓄的积极性,促进储蓄的进一步增长。(2)减税刺激投资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税率降低所导致的人们税后平均报酬率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投资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3)减税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减税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每单位投入能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由于单位成本并未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另外.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用于出口和国内消费的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了输入的通货膨胀。
尽管供给学派是一个理论准备不充分、思想体系不完全的“异端学派”,其所主张的“减税—增加投资—提高就业—经济增长”的循环在理论上也还存在很大分歧.而拉弗曲线用于指导政府决策也显得过于简化.但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和政策主张还是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供了一种走出经济低谷的新视角,供给学派对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税制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创造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奇迹中的作用已由实践所证明。
(四)最优税收理论
最优税收理论是一种规范性的经济税收理论,它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利用福利经济学和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各种税收的性质、效应和权衡关系,找出进行最优税收决策的决定因素与一些一般性原则.用以指导现实的税收决策与税收改革。最优税收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穆勒首次提出的“牺牲”学说,后又经过埃奇沃斯和庇古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弗兰克·拉姆塞1927年开创了最优商品税领域研究的先河,得出了著名的“拉姆塞法则”。1953年科利特和黑格补充了拉姆塞对最优商品课税的分析,提出了“科利特—黑格法则”。威廉·维克里1968年将公平与效率问题同时纳入最优所得税研究中不仅提出了优化累进所得税理论,而且率先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应用到税制研究中去。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一场关于最优税收的大讨论,米尔利斯、戴蒙德等人使最优税收理论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使该理论真正形成了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最优税收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最优税收实证理论在税收征管及其相关内容上的拓展,提高了最优税收理论的实用性。
最优税收理论的文献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问题:二是寻找一组特定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最优商品税:三是假定收入体系是以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为基础的,问题是确定最优的累进(或累退)程度,以便既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可见.从现实来看,最优税收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最优税收理论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论证了政府运用扭曲性税收工具是不可避免的:(2)在税制结构优化状态下,提出了税制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并讨论了如何据此标准对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刺激信号问题;(3)在最优税制下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最优税收理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二是最优商品课税理论。。三是最优所得课税理论。四是最优税收实证理论。西方最优税收实证理论对未被以往的最优税收理论涉及的税收征管因素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将其纳入最优税收分析中。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的税收执行成本、税收管理费用以及逃税等。20年来最优税收实证理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税率越高,税收执行越差;税收越复杂对有实际经验的税收人员的需求就越多,而且纳税人不遵从行为也会得到比已付费用更大的收益;稽查率越高.税收执行情况越好等。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一轮税制改革是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1994年税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毫无疑问吸取了我国市场化改革和税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从世界性税制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加强征管”来看,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明显浓缩了西方税改经验的精华。新一轮税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改革来努力促成效率与公平目标的统一,而这也正是最优税收理论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降低税率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公平分配的思路,其理论基础显然是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以及最优所得课税理论和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而对税收征管的强调则无疑是受到了以税收征管及其相关内容为核心的最优税收实证理论的深刻影响。当然我们在借鉴世界性税改经验时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根据国情,灵活运用。比如在商品税与所得税的结构问题上,西方国家近些年来的税制改革经验是提高了商品税特别是增值税的地位和作用,所得税的地位则有所下降。这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所得税比重过高,影响经济效率的状况有关。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我国的流转税比重过大,仅增值税一项就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0%左右,影响了双主体税制结构的形成.使得税收很难发挥稳定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根据优化税制的要求,逐步降低流转税比重和提高所得税比重是今后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资料。
(3)许建国《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税收政策》,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卢仁法等《中国税收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
(5)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6)涂龙力的《中国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马国强《中国现行税收优惠问题与建议》。
(8)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当前税收调控问题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3、5、7、11期。
(10)杨之刚《多视角看待中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
(11)夏杰长、王新丽《目前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