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其投资的变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相对来说投资较为平稳,不大可能出现投资急剧增长的情况。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增长的空间较大,投资的变动因素增多,如果制定了适应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放开对经济的约束因素,其投资很可能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投资的变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国家增值税模式的选择。
三、国消费型增值税实施的可行性与意义
(一)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允许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我国从94年开始实行增值税以来已经整整10年,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10多年。从社会经济总量上看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是185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638元,到200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上升到9434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392元。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上增长了近5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政府带来了充裕的税源保证。同时也可以看出政府已有了进行增值税转型的财政承受能力。
2、我国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投资,投资增长速度会逐渐变得平缓、稳定。然而通过国家历年技术水平的创新,对高技术水平的逐渐掌握,投资会越显不足,社会需求投资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应该通过税制改革来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刺激力度,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二)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积极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靠量上的积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以使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要求我们对投资进行导向。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可以有效地引导投资的发展方向,使经济发展更趋合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受到了生产型增值税制的制约,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东北重工业地区,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再投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影响。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对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腾飞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任何一种优惠措施的出台,必然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比如94年制定的出口退税征多少退多少的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偷骗税案件的发生;又如94年制定的福利企业及校办企业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假福利企业及假校办企业的发生等。增值税转型会不会同样带来税收征管上的漏洞?预见和提前规范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实施增值税转型的前提。
1、增值税转型可能带来的超限额抵扣问题
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利益的驱动,必然会有许多企业想方设法地将不能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金纳入抵扣。从即将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方式上看,很有可能是部分类别固定资产的新增部分允许抵扣,而政策实施以前购买的固定资产和不属于规定类别的固定资产则不能抵扣。这种模式的实施,对于已经存在的固定资产和规定外固定资产的税收管理无疑是对税务机关的一种考验。如果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必然带来可收税源的流失。
2、增值税转型可能出现的投资过热和产业的不规范性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降低了17%,这无疑是对投资的一种促进。对于低技术水平的行业来说更是一种促进,具体体现为:一是由于掌握技术水平的程度相对较为普及,设备技术含量低,容易取得,二是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未饱和的情况下必然拉动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长。从而造成投资过热、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3、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可以一次性抵扣,这使得在消化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期间税收收入必然大幅度降低。如果规定新增固定资产可以抵扣,则这一期限估计是半年,在这一期间可能减少近三分之一的增值税税收收入。如果规定所有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则这一期限将更长,同时减少的收入也将更多。税收收入的减少带来的是财政资金的紧张。在目前国家财政非常紧张,不时靠增发国债度日的今天,税改无疑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4、增值税转型可能带来的综合性骗税问题的发生
对于出口型企业,由于内销比例相对较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其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的消化过程将变得非常漫长。为了及时将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提现,不乏出现一些企业采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套取这部分税金。同时也有可能出现以虚报、抬高货物出口金额来达到多退税的目的。
四、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思路
通过对增值税转型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为我们对增值税转型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方向。
(一)消费型增值税应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灵活的消费型增值税政策
1、消费型增值税实现对投资方向的调整
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可以抵扣,这对未来投资会带来很大影响。而投资只有平衡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过热和投资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要取得经济的平稳发展,就需要国家根据整个经济运行情况来规范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如果增值税模式被固定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必然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取向性及盲目性。
技术与投资都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不断提高的,同时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会逐渐增高。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推动投资的增长,但投资相对于技术来说比较滞后,这决定了投资在一定范围内围绕技术水平上下波动。投资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运作才能带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超过投资限额和投资不充分都不能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
要将投资约束在一定范围内平衡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力量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这里暂且不谈市场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投资必须依赖宏观调控力量才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良性发展。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拉动投资的不断提高。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普及程度会越低,投资的总量会相对变小,离社会需求的投资差距也越大。这说明技术水平的发展应当带来的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投资增长仍存在一定的空间,形成社会需求投资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可充分运用消费型增值税来刺激投资。
相反,技术水平越低,其普及程度会越高,投资的可能性也越大,投资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甚至越过社会资源可以承受的限度,即图中的平衡线。这种现象在我国集中体现为缺乏深加工的资源耗用型及低附加值行业,对于这种行业,国家应继续采用生产型增值税限制投资的增长。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技术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许多行业仍处于低技术水平,对于这部分行业,投资越大,其社会效益越小,从控制社会资源来讲,有必要控制其投资规模。因此,对投资的鼓励应区别对待,不能单一的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2、增值税模式实现对周期性投资变动的调节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基本上属于90年代投入的,在其超过使用年限后,会出现一个设备更新的高峰期。另外,随着技术水平普及程度的变化也会带来投资的周期性发展,使得投资的高增长集中于某一段较短的时期内。这一现象尤其会反映在一些专利技术到期后,形成投资行为的短暂高增长。虽说以上两种现象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国家总的税收收入不会发生改变,但造成的地区间税收收入的不平衡同样不能忽视。如果企业通过进口设备的方式来完成设备更新或完成投资,税收会转移至海关形成部分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同时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如果采用灵活的增值税模式则可有效调节投资规模,减小投资因周期性变化造成的对税收收入的冲击。
3、增值税模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将消费型增值税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机制来完成。而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会考虑到环境、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协调发展。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于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利益驱动,必然带来投资的高增长。这其中不乏为了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投资者,从而导致资源的滥开滥伐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果增值税模式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则可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对于浪费资源及破坏环境的投资,不允许其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增值税模式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从中国的国情看,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还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又会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和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目前实行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看,确实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是否也可以对西部地区进行倾斜,同样可以考虑。目前国家规定消费型增值税先在东北进行试点,就是基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改造给予优惠的考虑。如果同样规定西部地区可以提前享受几年时间,或者扩大享受范围,这无疑是对西部经济发展也是有力的促进。
(二)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应逐步推进,并采用最有利于执行和最大限量减少财政压力的方式进行
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起初的一段时期内肯定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不小的冲击。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消费型增值税开始实行的短时间内,增值税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此巨额的财政负担政府如何面对。因此,在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上应采用逐步推进、继而全面推广的做法。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样,先从西部地区开始实行,一方面可以以此来促进行西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全面推广积累更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缓解改革之初巨大的财政压力,使整个改革成功软着陆。
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的设计上,最有利于执行和最大限量减少财政压力的方式就是规定只能对新增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其进项税金。如果规定对政策实施前存量固定资产仍可进行抵扣,则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加重,而且还会出现类似于94年期初存货允许抵扣进项税金的税收管理上的难度,同时还为纳税人留下许多偷骗税的可乘之机。因此,在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上应实行“一刀切”,即对存量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律不准抵扣。这样做,一是便于管理,二是减轻财政负担程度。
(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应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以防利用固定资产偷骗税款
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贯彻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重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制作专门的“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求企业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将固定资产单独进行处理。采用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一目了然,方便企业和税务机关两方面的管理。二是可以通过国家现行的金税工程、网络申报系统和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轻松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一般原材料的成本结转情况,以此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套取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等偷骗税行为。
(四)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还应当完善配套税制的改革
一是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收规定,并相应扩大其征收范围,适时对投资行为进行调节,形成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制补充,以促进投资行为的平稳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出口退税相关法规,杜绝通过虚抬销售价格等行为骗取国家退税款。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期刊 2005年1-5期
2、《税务研究》期刊 2004年1-12期
3、杨震 《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施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