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并不是墨守成规,学习更不是给他人所学,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塑造自己,这样才不会偏离本心,本末倒置。总之,无论是书院教育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这些都对现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启发和借鉴之处,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来进行思考和对比,从中汲取经验,并反思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 语
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书院的优良传统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书院教育也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参考借鉴的非物质遗产。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历朝历代的一个方向标,万变不离其宗。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其将一直会是发展重点,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一直也是兴办教育的初衷,且生生不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教育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5]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9:59.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156.
[3]王晓龙,司雪红.宋代书院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7(32 ):80.
[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94.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119-121.
[7]朱均灵.宋代的福建书院[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8]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77:3361.
[9]袁振军.两宋书院勃兴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文教资料,2010:106.
[10]张晓蓉,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16.
[11]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北京:商务应书馆,2012:79.
[12]徐慧敏.宋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其对高校发展的启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44-47.
[13][14]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15]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2.
[16]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4.
[17]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54.
[18]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5.
[19]陈涵,邓志民.南宋时期书院鼎盛的原因及特点[J].邢台学院学报,2007(2):41.
[20]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
[21]姚红.宋代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十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