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书院教育繁荣的因素
1.理学的传播
“由于宋儒之自觉,造成理学之盛,亦由于理学之盛,导致书院之勃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归纳出很多信息点,宋代新儒学的兴起使得理学兴盛,由于理学的兴盛又促成了书院的繁荣,三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理学是新兴的学术思潮,选择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地点是自身发展的需求。理学家们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载体来传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书院是最好的选择,其和理学逐渐融为一体。
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而推衍发展于元明,终结于清代。在时间上,理学兴起于北宋,在南宋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广泛传播。在形成过程中,其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并融合佛道两家的思想,从而构成新儒学。而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所以说理学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书院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不仅丰富书院教学的内容,且以书院为载体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若庸说:“创书院而不讲明此道,与无书院等。” 这里的“道”,是“道学之道”,也就是理学之道,可想而知,书院与理学的关系休戚与共。从另一角度出发,南宋的统治者起初对理学持反对的态度 ,加之还有其他各学派的相互冲击,想要在学术浪潮中脱颖而出,还必须主动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所以理学家们,需要为自己的思想找一个传播的阵地,书院就成了理想之所,一没有朝廷的干涉,二无世俗的限制,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理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的繁荣是互利共生的,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可以说,理学的传播促成书院教育的繁荣,也可以说,是书院教育成就了理学。书院和理学一体化也成为南宋文化领域的一大特色。
2.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吸引学子
有学生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学生,又何谈学校,更何况是教育?书院亦是如此。南宋的书院教育如此的昌盛,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人去学,而且是愿意学,这就和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了。
我们知道,书院教育自兴起以来,一直是以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呈现在民众的视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方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对自主学习很重视,学习氛围浓厚,且对学子没有身份、年龄的限制,不像宋初的国子监,其对从学人员就有明文规定的要求。讲会是各书院之间举办的学术辩论会,类似于现今社会举办的辩论赛,但最大的不同表现在现如今的辩论赛总是以一方观点战胜另一方观点而结束,而讲会则是一种学术研究会,各个书院的老师、学子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自由表达,互相学习,有种“百家争鸣”的意思,没有官学教育的呆板。讲会作为教育组织形式,让学术空气得以活跃,老师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阅历,更多的可以看作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同时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只是充当引路人,讲学的大师通常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点播,而不会一层一层仔仔细细的去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子们自行钻研,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反对墨守陈规,把别人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东西。朱熹对学生说过:“为学勿责无人为自家剖析出来,须是自家去里面讲究做工夫。”这句话就深刻的表达了朱熹对自主学习的肯定和宣扬,希望学生可以自己剖析知识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另一方面,书院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对实用技能也进行讲授,注重德行、道业兼修,学子们在丰富自己的课业知识之外,也能在实用知识上有所造诣。如果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品行及实践能力都是空白,这和“纸上谈兵”是一个道理,终究无用武之地。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八)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