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
前 言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则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以及学术的需要,将书院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探讨书院的起源,有人探究书院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也有人分析书院教育为现今高等教育带来的启示等,宋代书院则是研究的首选。在研究大军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整体出发,然而书院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其时而兴起,时而衰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宋是书院史上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书院教育在此时呈现繁荣辉煌的局面。
一、南宋书院教育发展概况
(一)南宋前书院教育发展历程
书院出现在唐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一书中说:“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朝。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从字面意思看,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书院”一词是在唐玄宗时代被人提上日程的,省朝建立的这两所书院都是官府人员编写和收藏书籍的地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最初的书院是皇宫里的“图书馆”,而并非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唐中期以后,各地藩镇割据,战争不断。国家动乱不堪,求学读书也显得不是很重要,满腹诗书的学子另辟蹊径,隐居山林草野,有自学也有讲学,于是私学暗生,书院教育也初登历史舞台。如梧桐书院,“南唐罗仁节,仁裕为讲学之所”。上述材料方能发现,唐后期书院不仅仅是收藏书,而且也逐步开始授徒讲学,书院真正开始具备教育性质。
宋初结束唐末五代分裂局面,民生安定,国家也需要大批治国之才,兴建书院被看作是“偃武教,兴文事”的重要标志。吕祖谦曾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这句话便是对北宋书院教育发展情况的一个简单的描述,字里行间里不仅介绍了宋初的国家状况,也表明书院教育正逐步的渗透在世俗领域中,有学问的人大多去讲经授业。此时,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实至名归。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