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所处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是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在文革时期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走上正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的目的。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了的会计制度,而是依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目标要求,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要以。对会计制度修订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进程,制定一系列规章条例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竞争的需要。
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回顾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以及剖析会计制度改革动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是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并对会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从净利润看会计制度改革
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获得投资回报大小的基本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同时,净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科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以至偿债能力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个反映和分析企业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中国将迅速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上述会计初步改革所形成的财务制度尚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进一步的财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计价方法的改变。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供选择,新准则明确提出,取消“后进先出法”。存货先出方法的选择对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对制造企业来说,在通货膨胀时,原材料价格上涨,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提高当期成本,降低利润,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原材料价格下降时,企业采用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能够增加企业当期利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因此后进先出法成为企业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给了企业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与此相比,采用“先进先出法”更为合理,因为它遵循了时间一致性原则,能更准确地揭示某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也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针对借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压缩了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将减少资产价值回升当年的利润总额。旧准则体系下,企业会在业绩大幅上升时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在行业不景气时或企业业绩下降时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调节当年利润。新准则实施后,能够有效控制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带来的企业利润操纵风险。
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