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出发,探讨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基础,进而讨论现行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构设想。本文观点是:以法人为主体实行集权与分权管理,实行财务与会计分设的工作机构,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目 录
一、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内涵
二、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构建的影响因素
三、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构建的基础及原则
四、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特点
五、现行体制下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六、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重构设想
浅议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
彭优
(滇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在铁路运输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讨论和研究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财务与会计体制是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健全的财务与会计体制、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充分发挥财务运行机制的必要条件,是调控财务管理关系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其二,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因而,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设计不当,会严重影响整个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本人就此根据实际,联系所学发表个人看法,作一浅议。
一、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的组织制度,是明确企业各阶层的财务权限、责任、利益的制度,它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企业内部纵向各层次之间的财务关系得到妥善处理,实现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化。协调纵向各层次之间的财务目标和财务行为。围绕财务管理权限或决策权的配置这个核心,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在机构设置、人员的配置与管理、工作组织、责权利划分、管理制度等各个决定因素和影响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组织和安排。而不仅局限于资金管理体制或人员管理体制等一方面零散的问题讨论.
二、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宏观上主要受国家的经济体制和金融、财税、财务会计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微观上主要受行业特点、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体制时,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有效管理体制。
三、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构建的基础及原则
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要解决的是企业层的权责等财务关系,2000年颁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都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科学构建,它是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构建的制度基础。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容易得出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构建的原则:
(一)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的主体必须以企业法人为主体原则。只有把财务与会计管理的权利和责任放给法人企业,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分权可以使得下属单位灵活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把握机遇,并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锻炼培养人才。集权能够有效的保证下属单位与组织的行动一致,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有利于发挥集权部门的财务专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统一调剂资金,降低资金成本。集权与分权是相对而的,对于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应当集权,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结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防止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三)责权利均衡原则。权利必须与责任对等,对等的责权又需要通过利益去调节,权责利必须统一起来,并达到均等。
(四)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增加效益,财务与会计体制的改革也必然要考虑改革的收益和成本。
(五)适应管理环境变化,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任何体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条件变化了,体制也必然要随着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适应特定环境的管理方法。
四、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特点
铁路运输生产具有“设备联网、生产联动、统一指挥、部门联劳”等关联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铁路运输企业线长、点多、面广,铁路局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核算单位,路局、分局两级单位均具法人资格,局内各级单位实行内部分级核算,即一个铁路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不是集中在铁路局记帐,而是由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分别核算,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拥有铁路局分拨的资金,核算本单位的资金运用和收支利,各单位按各自的经济业务记帐、报表,最后由铁路局汇总。铁路局及其所属分局、站段核收的铁路运输进款逐级上缴铁道部,运输收入不是来自市场,而是由铁道部统一分配到路局。
五、现行体制下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目前所具有的投资主体单一、政企合一、局与分局两级法人分级管理的组织形式,运输生产具有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存在如下弊端:
(一)财务与会计管理的主体不清
财务与会计管理主体,应是法人实体,目前《铁路法》只赋予了路局分局两级法人资格,因此,路局、分局应是财务与会计管理的主体,而实际情况是分局普遍存在把站段作为一级独立的企业法人去管理:党政工团齐全,人劳计财独立,财务科是其职能科室,单独进行收支利核算,计算盈亏,工资可有结余,也能出现赤字,能形成自有资金,有固定资产购建和项目投资等权利,实际拥有两经、工会技协、三产等实体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站段实际上已是利润中心,甚至是投资中心,完全具备了法人主体地位。这种体制使分局这一级法人财务与会计管理的主体地位弱化。其弊端很多:分局对站段的收支活动管理失控;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不断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基层管理机构增多,管理成本增加;站段工作重心偏离;分局管理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出现问题上下责任不清等等。这使分局难以控制整体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整个分局真实完整的决策信息,难以制定正确的政策并有效贯彻,难以维护分局整体利益,实现分局的各项目标,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是路局和分局两级法人管理同一资产,也就出现了两级管理机构权利的不清。多数情况下,体现的是路局对分局的有些工作过于集权,比如路局对资金结算中心实行管理的体制。目前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主要是内部结算,盈余调剂,仅相当于企业会计部门的银行出纳而已。这种职能属法人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尤其是对直接管理着几十个基层站段的分局来讲,路局这种集权的做法,使得分局这一级法人的货币资金管理职能被肢解和替代。因此,在分局资金管理的职能残缺,管理缺少基础和手段的情况下,显示出分局资金管理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二)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组织不科学。
普遍的机构设置,是在第一管理者之下设负责财务工作的总会计师,职能部门设财务部门,财务工作由第一管理者主管,总会计师协助第一管理者分管财会工作,其地位一般居各副职之后,这种属于职能型或专家型的组织结构,不利于总会计师在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中发挥统帅作用,不利于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的统一、有序、高效地运行。财务工作的组织是财务与会计合一的形式,这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统支统收的结果,下级单位没有自主权,财会部门主要是记帐,而很少有财务管理的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带来财务关系的复杂化,使得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合一的组织形式明显地表现出财务部门的职能含混,造成财会部门无所适从和财会工作的滞后。财务与会计合一的形式,还使财务工作低效和管理粗放。
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在西方已流行多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和许多大型国企也实行了分设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财务与会计两种职能的延伸、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对强化内部管理的要求看,两者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分设已成为必然。
(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无力
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虚化,委托代理制度的残缺,法人治理结构未建立等原因,使得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主要是党纪政纪、民主监督、内部审计检查等形式,这种监督在实际中的作用很有限。下级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可以挂帐处理,可以不摊或少摊费用,可以不提或少提附加费、折旧,可以不处理坏帐损失等等。导致企业违反财经纪律事件屡屡发生,会计信息失真,资金运营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
(四)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体系
目前企业的财务制度大致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以前沿袭下来的习惯做法,一是上级文件的转发和因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由于没有一个财务管理的总体思路做指导,因此,现有的财务制度整体表现出滞后、陈旧、零散、不配套、相互矛盾,制度不能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实现内部财务关系制度化等方面的不足。
六、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的重构设想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财务与会计职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对其进行重构。
(一)站段的财务科变为会计科或成本核算科,确立站段成本中心地位。对站段只须核算它的实际支出,收入、利润的核算须在分局一级进行,取消站段清算收入、固定资产下转管理、折旧费下转列支等核算办法。从而从体制上杜绝因资金分散、管理失控等造成的成本控制不力、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并把站段的精力彻底转到生产作业的管理上去。站段的财务与会计管理的主体是分局。对站段的管理应实行集权管理。在机构设置上,由分局设立并隶属分局的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站段的成本支出核算工作。资金结算中心的机构纳入分局,这样有利于调动分局加强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对货币资金进行管理。将其并入财务管理机构,其职能扩展到资金结算、筹集与管理。路局作为上一级法人主体,对分局实行大额资金的融通、管理和宏观调控。
(二)区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分设财务与会计机构,实现财会机构高效运行。
从工作的性质、层次和社会经济关系方面讲,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关键的、重要的地位,其职能是资金的筹划和财务控制,包括:投融资管理、财税策划、成本控制、效益分配、财务评价等。会计工作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职能是会计信息资料的搜集、核算、处理并及时提供,它反映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会计部门的职能为:组织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并与汇总报表、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推广、会计政策制定等;财务部门职能为:资金结算、筹集与管理、成本控制、投资管理、财务分析等。为了有效地组织财务与会计工作,各级应根据业务量的大不,在财务与会计机构内设各专业科,具体设置时,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要求,职能和部门划分有所区别。下一级向上一级负责,上一级只对其直接下级下达指令。总会计师应定位为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最高领导者,而非分管。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对已经理顺了产权关系的铁路运输企业来说,除了外部监督外,完整的内部监督既有铁道部对路局的监督,路局对分局的监督,又有法人企业实体的自身监督。前者应归属于出资者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后者应归属于为实现经营目标的监督,因此,关于铁道部对路局、路局对分局的监督适合以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建立机制、规范行为、完善成本管理和内部矛盾制约制度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内部的监督适合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财务监督。建立完善的决策议事机构,如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以加强内审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在路局、分局两级设置上级委派的与总会计师并列的财务总监,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同时设财务总监的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财务总监及其工作人员属上一级委派,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属上一级,其职责是监督经营者及其重大经营决策和活动,其地位独立。财务总监是在两权分立的企业制度下,出资者为维护其利益,对经营者实行监督而产生的,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不同,财务总监不是企业的雇员,人事工资福利属派出单位,他不是本单位财务与会计的组织者、领导者,只对本单位的重大的经营决策和活动实行监督。增强内审的独立性,发挥内审在内部监督、经营者绩效评价及聘任中的作用,内审机构属于内部职能机构,要发挥其作用,就须给予内审较强的独立性,他的工作不应受到来自包括单位第一管理者在内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他只能受制于企业内审制度或受制于企业的审计委员会,他在下属经营者的评价与聘用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内审机构的主管和内审人员的地位要高于一般职能部门,同时其应当承担审计工作中的责任。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内部财务关系制度化的体现,又是内部财务关系制度化的保证,建立完善的财务与会计制度体系应包括:基于企业财务战略和企业财务能力层次的财务目标、方针、计划;内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制度;内部财务权利责任制度;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存货管理、工资福利等财务基本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
通过以上财务与会计体制的重构,最终达到有效的改进财务与会计的工作质量,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于川. 铁路运输财务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铁道财会》.2003年第1期
2. 张玉虎. 财务总监初探. 《云南铁道》.2002年第1期
3. 《 铁路运输企业会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