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政策及人为的原因,不良资产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大。我国对截止1994 年12 月底的银行信贷资产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清查,发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不良贷款的比率较大。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挤占挪用等原因导致贷款亏损占35.4%;由贷款企业结构调整、企业相互拖欠等因素无法收回的贷款占27.7%。借款企业利用合资、兼并、收购等形式摆脱债务致使银行难以收回的债权占17.6%;因行政干预、领导“点贷”造成的贷款损失占10.3%。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资产的比率高达91%。从1999 年开始我国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资产1.4 万亿元,截至2002 年6 月30 日,四家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2103.56 亿元,累计回收现金454.47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6%。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88.5 亿元,回收现金124.26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89%.。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760.44 亿元,回收现金65.69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8.64%。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19.62 亿元,回收现金74.12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35 亿元,回收现金190.4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9.98%。截止2003 年6 月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3618 亿(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现金792 亿元,现金回收率21.9%。同时,四大行从2000 年起也积极采取各种抓降措施,以每年下降3—4 个百分点为目标,全力压缩不良资产。据统计,至2003 年6 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指4 家国有独资商业,3 家政策性银行和11 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合计为2.54 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34 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9.60%,比年初下降3.51 个百分点。虽然近年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总量还是非常庞大,而且在处置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不利因素,影响了处置的进度和效果。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将严重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影响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加入WTO 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享受国民待遇,留给我国金融业5 年的过度期,这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在这5 年内将其不良资产率降低到15% 以下。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消化大量的不良资产,把不良资产率降到稳健经营和具备基准国际竞争力所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必须完成两项具体任务:一是彻底化解大量不良资产存量,二是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继续产生。同时政府与社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为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共同化解不良资产。
(三)不良资产的危害
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
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4.制约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资金沉淀配置效益便无法发挥,这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由此可见,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释解不良资产,并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已刻不容缓。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所谓不良资产, 从价值角度讲, 是指已发生贬值和不足值得资产, 即实际价值低于帐面价值的资产。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 又是负债的企业, 这就要求金融资产必须具有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良资产就是指失去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 已存在风险损失的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体制政策上的,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一)从体制方面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制和财税改革后的“拔改贷”所形成的银企依赖机制,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从政府方面看,政府行为边界过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机制名存实亡,造成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是不良资产形成的外部原因。
(三)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国企的经济效益低下,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从银行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非市场化及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是不良资产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银行体系内部的原因, 也有银行体系外部原因。
1. 银行体系外部原因
(1).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借款人还贷能力低
各商业银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产品老化、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这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观念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老化快、服务意识差,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有的企业只求产值不求效益,重生产轻市场开发;有的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借鸡生蛋”负债经营;有的企业因“三角债”困扰,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等等。同时,这些企业由于管理比较混乱,且本身又受负债率高、富余人员多、设备陈旧以及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的影响,偿还能力逐渐丧失。
(2). 借款人规避原则,非法使用贷款
一是使用贷款步入误区。企业不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向银行贷款走出困境。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最后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二是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账务管理不健全,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甚至资金去向不明。三是骗取贷款,非法使用,损公肥私。首先用虚假财产作抵押。其次骗取担保人担保或与担保人串通一气搞假担保和无风险担保。再就是不择手段搞金钱交易,拉拢腐蚀贷款人和担保人,一旦贷款到位,几经转账后,就被提取现金转为个人存单或转入个人信用卡,严重的甚至携款外逃。
(3).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7(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