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高心理保健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图书馆借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利用网络,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应对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一些心理培训,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疏导自身出现的心理障碍。
认知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自身的认识与事实相符就是正确的认知。如果教育工作者在认知方面具有积极性,那么在遇到事情时,总能看到它的两面性,一是事物的有利方面,二是不利方面,从而就可以非常有信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相反,如果教育工作者总有消极的认知,强调困难,只看到事情的不利方面,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并把它迁移到工作中,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还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改变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自我完善,实现自我超越,建立乐观向上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眨21
(六)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者健全的人格是其专业水平提高的标志,是其心理素质提升的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待工作是否积极热情,对学生是否真心关爱,和他人交往是否和谐融洽等。受教育者的向师性,使其性格特点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当教育者有消极的负面情绪时,很可能带到课堂上,所以教育者要学会及时控制和调整,不能随意对受教育者发怒,把其当出气筒。人格健全的老师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也热爱家人和生活,他们能够感受生活,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教师是文明的使者,首先要体会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再成为创造者,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育人的过程育己。
四、总结
当今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涌起,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面对社会、家长、学生都曾有过无奈的困惑,波动的情绪……因此,只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高,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完善我国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很好的心理素质,在专业发展方面才会提高,才会以更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教师心理素质提升策略(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