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学前德育教育是事关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我国一直关注教育事业发展,并致力于改革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要从学前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方面制定好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而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最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例如,在2017年举办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提案》强调要加强幼儿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更是对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板块提出建议和提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也明确强调:要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服务机构,幼儿学只要符合办学标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国家都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聚焦两会丨为学前教育发声 “幼有所育”成热点[Z].网易号.
]由此可见,“幼有所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一大重点,它的改革与发展势必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开展学前德育教育是解决百姓实际需求的有效措施
精心做好民生工作,在发展中补齐短板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但民生问题涉及到的医疗、养老、教育等问题还是随处可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热度更是持续不减,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公布的“对教育议题有何期待”的社会民意调查中便明确显示:百姓关注各种教育问题的发展,其中主要的议题有“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孩子身心发展”、“丰富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等等。那么,如何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呢?党在十八大以来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Z-1-14]其中,“幼有所育”指的便是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以及如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幼儿园数量少,我国约有四分之一的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学可上,而对那些有学可上的幼儿,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又深深引发家长与社会的担忧。如近两年曝光的重庆幼儿园事件、大风车幼儿园事件、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都是给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的深深警醒。我们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各项问题,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方法,加强幼儿园的德育教育,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的美丽花园。
(三)开展学前德育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孩子是一块白纸,你给他上什么色他就能染成什么色。因此,在幼儿时期开展的学习与教育会关系到幼儿人格的成长甚至影响到他长远的未来发展,这时如何引导幼儿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便需要家长、教师的密切关注与通力合作。那么,孩子从小良好的品德教育对他以后形成高尚人格与良好习惯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从现实生活发现,现在独生子女偏多,独生子女由于处在全家中心的位置常常受到来自多方的宠爱,这种宠爱甚至是溺爱会让他们养成脾气大、自私、个性固执等不好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及时加强道德熏陶与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坏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必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很早便懂得加强幼儿学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他告诫人们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样强调:“要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而这个培养依赖于6岁之前的培养,一旦培养不好便会到达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的困境”。由此可见,开展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学前儿童德育教育发展问题及困境
当前学前儿童德育教育问题与决策(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