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德育教育尚存在不足
1、入园难、入园贵导致德育教育广度存在不足
入园到底有多难、有多贵,很多人从生活中应该能感受到这点,但是却没有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具体数据来感受一下。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17〕):p1-2]显示,如图1,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为77.39%,2017年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提高了2.2个百分比,但是毛入园率仍不到80%。这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国至少还存在五分之一的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学上,他们无法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德育教育。另外,我国私立幼儿园学费贵、公立幼儿园名额紧张、对低龄学前儿童接受力低等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德育教育水平。截止2017年,我国公立幼儿园占比约为44%,而这些公办园对2-5岁的低龄学前儿童的接受比例均不到50%,这意味着一大部分学前儿童不能享受公立学校提供的各项教育资源与服务。[ 新华网。教育部:要提高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Z]. tml?pos=3&vt=4.2018-11-28]而同样能够提供较好资源、师资和教育水平的民办、私立学校,它们高昂的学费与管理教育费却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因此,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德育教育在广度上的拓展。
图1 1978-2017年毛入园率比例变化图
2、教师素质低、教育方式单一导致德育效果不强
众所周知,近些年频发的幼儿园事件,如教师殴打孩子、孩子之间辱骂打架等都不利于幼儿德育教育的培养。而这些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素质低下、教育方式单一不无关系。这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未将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对孩子重则打骂,轻则呼来喝去,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害怕的状态下去接受德育教育,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导出来的孩子不是没有主见、遇事唯唯诺诺,就是逆反心理严重,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不受约束和引导。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德育教育不达标,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人际圈子,更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未来社会竞争。
(二)家庭德育教育培养意识有待加强
1、家长关注“特殊”才能培养,欠缺德育教育培养意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与寄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来采取行动。为了提高孩子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的竞争力,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去各种的特长培养班,学习音乐、唱歌、跳舞、画画等“特殊”才能,很多孩子甚至在母语还说不流利时便被送去参加一些外语培训班的学习。“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广告和家长为孩子担忧的超前心态也让这种过度关注“特殊”才能培养的现象愈发严重,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显然,家长这种过分注重培养孩子“特殊”才能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忽略了孩子德育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2、家长教育方式欠妥,忽略孩子主动性和创造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中国很多家长却往往缺乏这种以身作则的意识,总觉得孩子教育应该归学校管,跟家长关系不大。并且受“棍棒底下出孝子”到“棍棒底下出尖子”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广大中国家长常常靠吼、骂、打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下,孩子愈发叛逆,而孩子的叛逆在某种程度上又让家长怒火中烧,以至于家长往往忽视自己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他们很少反思自己是否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很少做到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为孩子做好标杆带头作用,更没有注重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等优良德育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方式欠妥的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孩子在初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德育教育误区
1、“教育焦虑”导致德育教育意识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焦虑”问题成为中国一个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特别表现在中产阶级身上。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增加阶级跨域的筹码,一方面又把这种期望加在儿女的身上。通过各种课外教育来增加孩子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教育却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功利色彩浓厚,由此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德育教育缺乏、造成教育攀比现象严重等等。“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仅成为教育行业宣传产品与服务的一句口号,更是深深把“教育焦虑”的烙印打在了众多家长的心头,让社会忽略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与投入。2、“模式单一”导致德育教育效果欠缺
与国外丰富的德育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模式就稍显单一。例如法国幼儿园擅长家校结合的教育模式,大到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都是与父母协调商量后的结果;小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等,老师都会利用父母接送时间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最大限度上提高家园合一的教育效果。还如日本的户外教育方法,通过大量的室外体育运动和远足项目来提高孩子不怕困难、合作共赢等优秀品质。相较之下,我国的幼儿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通过课上教学或园内游戏的教育形式来进行教学,而这种略显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发现孩子的个性,不利于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四、加强学前儿童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质量
1、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民办幼儿园办学发展
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提高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教育部致力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通过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来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而如何才能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呢?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便是从政策上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办学发展。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肯定了民办主体的办学身份。到了2017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更是从法律层面再次明确了民办教育主体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培训等办学领域的办学资质。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更是着重强调: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这说明政策不断向民办教育敞开,民办教育领域向资本“开闸”也有了法律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更多社会资本向民办教育的流入。同时在具体实施上,政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扶持惠普性民办园,探索公办民助、公建民营、公办民管、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园形式。通过围绕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渠道、多方位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民办幼儿园办学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解决民众需求与资源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2、多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提供教师培训学习机会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可想而知,他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是会影响孩子道德素质的提高。但是,我们发现不少幼儿园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聘用了一些道德素质不达标、教学理念不先进的教师来开展德育工作。很显然,这种方式对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不利,对提升孩子的道德教育水平不利。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幼儿园一方面要做到提升用人标准,聘用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幼儿教育人才来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要为一些新入职、没有经验的幼儿老师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提高幼儿老师的德育教育素质和教学经验,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光发热。
(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当前学前儿童德育教育问题与决策(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