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随着游戏理念的深入,教师对“游戏中给予幼儿自由”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区域游戏中集中表现在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更多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甚至在一旁完成其他的教学准备,唯一的目标就是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良好的秩序,游戏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出现争吵、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游戏内容,游戏进程,游戏中幼儿的困难等都不能准确把握。
(案例)
小班建构区活动中部分幼儿在玩雪花片,阳阳把雪花片变成了“棒棒糖”,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一旁的兜兜觉得很好玩,开始模仿,二宝看到了也开始模仿他们把雪花片放在嘴里当棒棒糖吃,不一会就有好几个孩子出现了同一个行为。
案例中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使得阳阳的同伴都在学习他的行为而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成人的介入指导可以避免幼儿游戏的停滞不前,可以引导幼儿在已有游戏中生成新的游戏,因此“为了使儿童掌握游戏的方法,成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游戏”。
2、盲目介入
盲目介入,表现为区域游戏中教师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介入游戏。有几种具体的情形,第一种是随意介入,教师只看到幼儿在区域游戏的片段表现,没有完整的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就依靠自己片面的理解介入幼儿游戏。第二种是过早介入,看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马上介入,过早给幼儿答案,剥夺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机会,磨灭了幼儿本身具备的游戏能力。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类型
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实践性、自我性,但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有意性水平低,思维灵活性弱、操作探索的坚持性较差等特点,加之生活阅历少、接触事物有限等因素,幼儿自主性游戏所能起到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往往会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需要在幼儿游戏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如准备者、协作者和参与者。通常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巡视型、蹲点型、回应型。
1、巡视型介入
巡视型介入即教师边走边介入,主要发生在教师巡视的路线上。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与教师在教室内某一区域出现的概率有关。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与自身位置相近的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幼儿游戏,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案例)
小班角色区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教师问:“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幼儿回答说:“操作区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 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 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 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 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上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这时,教师又来到旁边的建构区,睿睿和棒棒正在合作搭建幼儿园,可是幼儿园的围墙一碰就倒,两人忙碌了好一正阵子都没法解决,教师建议他们把积木平放叠高,棒棒说:“让我试试看”。果然效果好多了……
在案例中,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发现“营业员”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在建构区,教师通过观察又发现幼儿不能很好的解决围墙倒塌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教师巡视型介入在单位时间内教师的关注面教广,能够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游戏的一般状况的优点。但缺点是对幼儿整个游戏进程的了解比较肤浅、介入行为容易产生武断倾向。
2、蹲点型介入
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