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观活察为依据,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观察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了解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特点兴趣等。二是欣赏并向幼儿学习什么是角色游戏。三是不错过必要的介入指导的时机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么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不能代替,不能为了某种需要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权威,要求孩子跟老师一样做,使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压抑了幼儿身心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认真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二)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去
教师可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我班的王俊熙小朋友,在用积木搭建楼房时,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楼房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着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的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教师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会等待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都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
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
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
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
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
终。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师须立足于对全体幼儿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幼儿游戏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统一的要求,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个幼儿身上,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如教师依据上次游戏“积木区”和“娃娃家”游戏存在的问题,确定这两个区域为指导的重点,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就应既关注各区游戏的全面开展,同时深入这两个活动区,给予具体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影响。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对象范围上是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这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述教师介入指导策略类型可能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当然,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掌握好介入的时机,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调整和反思,才能使游戏活动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2、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6.
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5、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
6、张哲.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区域游戏的现状研究[D]. 河北大学 2011
7、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郭芸芸.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9、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