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蒙台梭利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也特别重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阶段性,要求根据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为儿童提供不同的“有准备的环境”。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而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征,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高。蒙台梭利曾特别以蝴蝶生长变化的阶段性来说明:即由卵幼虫蛹成虫(蝴蝶)的阶段性变化。蝴蝶在毛虫时期和蛹的时期,无论是体态、体色、活动方式和进食方式都完全不同。蝴蝶类似的儿童的变化说成是发展,是有机体精神的蜕变,是有机体旧的心理面貌的结束和新的面貌的开始。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上述看法,蒙台梭利要求不应该把为儿童提供环境的原则简单化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化、不断复杂化,而是应该确实看到处于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儿童就像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蝴蝶一样,其对环境的要求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处于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各不相同的、适合一定心理发展特点的“有准备的环境”。
(四)儿童心理发展通过“工作”实现
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儿童的游戏,二是她所谓的儿童的“工作”,而无论是游戏还是“工作”都具有愉悦身心、促进儿童发展的双重作用。但游戏和“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游戏的主要作用是愉悦儿童身心,同时兼有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而“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儿童发展,同时兼有愉悦儿童身心的作用,两种活动的着重点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一个可以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流程可以表示为:兴趣──开始操作──出现专注──获得发现,这四个阶段,只要具有这个流程的前两个阶段即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操作就可以被称为游戏,但具有这个流程的全部四个阶段的特征,即在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操作的基础上,对该活动表现出专注并最终有所发展才可以被称为“工作”。在蒙台梭利那里,虽然游戏和“工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但工作包含了游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游戏和“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区分,她把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而把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和操作活动材料并经由专注于活动而有所发现和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从而导引出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而不是通过游戏实现的论点。由此,蒙台梭利要求成人一定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材料,以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二、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全面把握和充分利用
21世纪的现在,蒙台梭利学校至今仍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成为许多国家中重要的幼儿教育模式或被其它各种各样的模式所借鉴。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舍利·摩尔(Shirley Moore )与萨利·基尔默(Sally Kilmer)在《当代学前教育——一项学前教育计划》一书中明确指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作完全。”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把蒙台梭利教育法说成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学前教育”,面对这样一种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方法,至少应该做到全面把握和合理借鉴。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并借鉴、利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呢?
(一)正确把握、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模式,有自己相对完备的一套系统,她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她教育方法的出发点。但是有不少人在认识和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法时或把教育方法当作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全部,或把使用教具的教育内容当作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全部,从而导致了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片面认识。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重视的是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法,而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方法)组成的整体。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有着相对于教具的独立性,它既包括以使用教具为主的那些教育内容,还包括不以使用教具为主的那些教育内容,把以使用教具为主的教育内容当作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全部则是犯了以偏概全、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
(二)合理借鉴蒙台梭利教育
浅谈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