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般来说,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感兴趣的,对于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也总是持积极态度的。因此,要注意引导,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扫房间的卫生、洗小衣物等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增强生活自理意识,并养成自理的习惯。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并经常检查督促。要通过有规律的“按时吃饭”、“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了。
4.提出合理要求,正确指导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目标太低了,孩子太容易完成,就达不到锻炼孩子的目的;目标太高,孩子做起来困难太大,又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让儿童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适合孩子。同时,家长要制定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孩子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方法不当,不仅浪费了家长和孩子的时间,也达不到培养孩子的目的,但也绝不能包办代替。
5.肯定成绩,培养幼儿自信心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得到鼓励和认可。特别对于孩子,及时地肯定更能增强其自信心。家长应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孩子做各种事情。当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家长都要及时予以认可或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给孩子信心。对孩子做事的“失败”不要责怪,而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各方面表现都会很出色。
6.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幼儿期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善于模仿。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身上再现出来。如果家长有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那么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必然受到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家长不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你的孩子又如何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呢?因此,父母必须加强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二)幼儿园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1.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推出“活教育”理论:“幼儿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习的,他们在玩中学、动中学、动中求进步。”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因此选用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单纯地对幼儿进行讲解、示范显得枯燥无味。在游戏中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有很大帮助。如进行“系鞋带”比赛活动,还可以进行给花浇水、播种等游戏,使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幼儿在游戏中才会有积极愉快的情感,能主动参与练习。教师也要从正面鼓励引导,教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技能。
2.利用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组织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寓教于乐,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如常识活动中“能干的小手”其目的就是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并学会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活动,加深幼儿对手的认识,接着又教幼儿学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后,幼儿便会很自豪地对家长说:“我有一双小小手,自己会穿衣和扣扣子。”来拒绝家长的帮助,又如幼儿看了“好宝宝”的图片后,许多幼儿高高兴兴地自己走进幼儿园,再也不肯让妈妈抱了。
试论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