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以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观念的形成为先导的。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这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而我们所强调的税收有偿性又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观念之一。公共财政的效益要提高,必须提高政府购买的质量,也就是各个用税部门的效率必须提高,对于不适时宜、臃肿庞杂、效率低下的组织机构必须进行改革。
3、由于“交税,提供公共产品”这种交易的预付购买形式存在,公民交税的预期收益随时可能受到影响,要真正体现税收的有偿性,让纳税人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必须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以改变有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的作风,使纳税人花钱买气受的现象不再发生。
三、社会主义税收的特征之三—固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数额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以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的,只能按预定标准征收,而不能无限度地征收。纳税人取得了应纳税的收入或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也必须按预定标准如数缴纳,而不能改变这个标准。同样,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确定后永远不能改变。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税收的适变性则是绝对的。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从扩大全社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现行税制在政策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型增值税抑制投资增长,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削弱企业投资能力。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削弱了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在内外资企业之间造成税负不公。
(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不利于税收环境的稳定和优化,抑制了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增长。从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运行情况看,存在的弊端主要是:第一,内外资企业税负悬殊。第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税前扣除不足,侵蚀了企业经营资本,降低了投资回报率,抑制了投资积极性。这方面的问题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更加严重。第三,企业所得税制不规范,不同法律形式的企业之间税负不公影响了企业对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制度改革。第四,法定税率水平偏高,与世界范围内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趋势不相适应,不利于我国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第五,税收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大大高于内资企业;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繁杂,既使市场的统一性和公平性遭到破坏,又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导向不明,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不相适应;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地承担财政支出职能,冲击了税制中性原则。
(三)农业税收制度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农民税负沉重,成为扩大国内需求总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首先,现行农业税既不是商品劳务税,也不是所得税,本质上是一种“地租”,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其次,现行农业税制还是1958年颁布的旧税制,与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很不适应;农业税按常年产量计税,不分收入多少,平均税收负担,其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两项职能都难以有效发挥。第三,现行农业特产税只对国内农业特产品征收,而对国外进口农产品不征收,同时对我国农业特产品出口也不退农业特产税,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特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加入WTO之后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保护及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极为不利,与国家其他政策方向相左。第四,与工商税收相比,农民税收负担沉重。可见,城乡税制二元化设置,与中央一再强调的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不符,与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和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国内需求总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
(四)个人所得税税制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很不适应,其组织收入与调节分配的功能受到抑制。从个人所得税来看,存在的问题:一是单一分类税制对经济变化缺少弹性,对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足,并且容易造成合理避税,增加征管困难。二是应税所得额确定不够合理,不能适应收入形式分配多元化的现实,诸如资本利得、附加福利没有纳入征税范围,生计扣除不足。三是税率结构设置不够科学,边际税率过高,不同类别收入税率不够协调。四是申报制度不健全,归集个人收入信息的系统和制度没有建立等等。
由此看来,要继续推进经济实现稳定、快速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税制改革速度。党的十六界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分布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的具体方针。按照这一改革方针,认真反思和总结现行税制及政策存在的不足,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最需要抓紧进行企业所得税制,增值税制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这三大税种的改革在改革方案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面,应当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经济体制不充分等特点,应注意体现税收的低税收成本,高效率。企业所得税的改革重点是体现不同所有制经济企业的公平竞争,缩小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差距;恰当处理不同企业间的优惠政策,使之实现非歧视;同时应注意解决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制度之间的科学衔接问题,确立税前扣除的范围、标准、审批等集体的规范做法。增值税改革的重点是结合中国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切实消除重复征税,增值税管理应该降低征纳税成本,提高税收效率;完善增值税制也可以考虑按照不同行业实际生产销售及财务成本状况,分别确定不同的增值税负水平,并结合所执行的增值税政策作为参照进行征税,消除因增值税不断出台二造成的链条中断,从而使税收大量流失,以达到调节经济活动的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使需要较大幅度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体现保护低收入者,调节搞收入者,并普遍实行终身号码制和建立纳税档案,实现银行与税务机关联网及信息共享等,以调节收入分配。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税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统一”:即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统一,无偿性和有偿性的统一,固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它是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如上缴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反映了不同社会下税收的共性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式下税收的特性,也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从“三个统一”的含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到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国家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工具,是为广大居民利益服务的,体现了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于资本主义税收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以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王晓红 《国家税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宋凤祥 《财政与税收》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曾国祥 《税收学 》 中国税务出版社
4、《MBA论从》 安徽人民出版社
5、《中国税务》杂志 2003年第12期
2004年第8期、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