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目前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二、税收流失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二)税收流失的外部原因
四、解决税收流失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众所周知,税收流失是指在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下,本应征收的税款没有征收或没有及时征收,而留在了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现象。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杠杆和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税收流失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一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经济决策,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收入分配的失控,这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道德观念,损害国家税法的权威性与实施效果。在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税收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税收流失的问题是与税收制度相伴而生的。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组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将使违约成本提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治理税收流失现象,从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以及税收流失的外部原因着手,研究治理税收流失的新思路;但是要想使税收流失为零,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在税收管理中努力以最小的投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和最优的服务,依法实现税收收入最大化。要尽量把税收流失控制在一定的最佳规模(即最经济又最有效率的规模)上,使之最小程度地影响国民经济。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一、目前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众所周知,税收流失是指在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下,本应征收的税款没有征收或没有及时征收,而留在了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现象。税收流失作为税收的异化物,是与税收相伴而生的。然而,税收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税收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中国秦朝存在的“匿日”,汉代出现的“度日不实”,到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偷税、骗税、逃税、暴力抗税等,税收流失这一现象并没有因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加强而被遏制,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和猖獗。有资料显示:德国每年的税收流失额为500亿马克;意大利的税收流失率估计高达30%—40%;印度、巴西等国的税收流失率高达50%。从我国的税收实践看,近几年来,每年因各种偷税、逃税、骗税、越权减免税等造成的税收流失就已经相当严重。其中,仅1997年的全国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就查出各种违纪金额 220.35 亿元(其中涉税金额 167.O5 亿元)。而我国的财税大检查已经连续进行了 12 年,但从历年大检查的结果看,违纪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面越来越广,涉税违纪案越来越多,查获的违纪金额也越来越大。据多方面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税收流失额至少在4000亿元左右。无论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个人,还是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1995年我国税收流失率高达42.56%,而到2002年则下降到19.0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2002年)这清楚地表明我国税收流失状况得到遏制,税务部门“科技加管理”的治税理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国税系统基本实现了系统内的网络互联,信息化建设覆盖了税收征管、增值税专用发票监控、出口退税、办公自动化的全过程,使我国税收征管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税收征管的整体水平提高了,确保了国家税收最大限度收缴,但从总体上来说,税收流失的情况还较为严重。
二、税收流失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目前政府收入机制尚未理顺、预算监督较为宽松、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情况下,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必然产生增加收费的冲动,甚至成为某些部门、某些地方乱收费的借口,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导致国家财政支出的减少或财政赤字的增加,从且会对整个经济环境和政府收入机制产生可怕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进而加剧政府收入行为的失控,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国的30%,而缴纳的税收却占全国的70%,而作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财政所做的贡献与其经济地位明显不相符。尽管这里有税制设计、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征管中,确实存在着对国有、集体经济管理较严,而对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偏松的问题。这种状况的延续和加剧,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成分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增加的情况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