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含义及发展阶段………………………………………3
(一)初步建立与发展阶段……………………………………………………3
(二)改革进步及完善规范阶段………………………………………………3
二、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现实意义…………………………………………5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运行中的问题……………………………………………5
(一)过多过杂的非征管日常事务性工作,导致税源管理粗放……………5
(二)制度缺陷,造成分工不均,导致各项数据不实………………………6
(三)服务质量的下降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6
(四)纳税评估需进一步完善…………………………………………………7
(五)权利控制的因素…………………………………………………………8
四、改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建议………………………………………………9
内 容 摘 要
我国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税收专管员制度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通过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能及时了解和解决纳税人办税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及时沟通征纳双方情况,增强纳税服务质量,以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税收征管模式问题研究
--------税收管理员制度浅议
我国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税收专管员制度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含义及发展阶段
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税收征管模式的变化,税收管理员的名称、管理职责、管理方式等都不断变更这段时间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初步建立与发展阶段
解放初期,税务总局制定下发的《税务人员驻厂办事规则》,明确要求驻厂人员办理驻厂方货物税等有关各税的检查、征收、统计报表以及税源管理等事项。并要求税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指标。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城市开始向私营工商业主办理纳税登记,经过核算经营收入额及互评,核定出每一工商业主应缴纳的税额。到1953年改为定期定额征收方式,一年核定一次,一年内不变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化,国营企业转变成为税收征管的重点。税收专管员制度由解放初的专责管理,过渡到按行政区划建立分区、分片、分段的专人管理制度。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十年动乱,税务专管员制度基本上成了一纸空文。文革结束后,专管员制度才逐步恢复。80年代中期,专管员一般分为国合专管员和市场专管员两大类,其负责管理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二)改革进步及完善规范阶段
税收征管模式问题研究---税收管理员制度浅议(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