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724小时乳酸清除率、ARDS、DIC、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的统计参数
最佳阈值 特异度 敏感度 准确度 阳性似然比 阴性似然比
ARDS 8.670 0.913 0.480 0.834 4.560 0.604
APACHEⅡ评分 60.180 0.769 0.720 0.760 2.931 0.398
DIC 1.530 0.264 0.900 0.380 1.214 0.464
24小时乳酸清除率 39.270 0.725 0.800 0.738 2.764 0.310
2.6 抗生素使用情况
870例脓毒症患者中,102例患者在发病前使用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治疗,主要是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唑类和喹诺酮类。大福康、伏立康唑治疗16例,奥司他韦治疗15例。
见表2-8。
表2-8 病死组和存活组发病前抗生素使用情况
发病前抗生素使用情况 病死组(399) 存活组(471) 总例数
比阿培南 27 29 56
美罗培南 31 19 52
头孢呱酮舒巴坦 17 20 37
头孢美唑 18 16 34
头孢噻肟 10 11 21
莫西沙星 10 8 18
利奈唑胺 9 9 18
头孢地尼 9 8 17
拉氧头孢 9 8 17
头孢克肟 9 8 17
磷霉素 9 8 17
多西环素 9 8 17
大扶康 8 8 16
伏立康唑 8 8 16
奥司他韦 8 7 15
2.7感染病原菌情况
首先,对血液和导管头标本的病原菌进行了分析。在870例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培养,598例血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8.74%。静脉导管632例,其中深静脉导管头培养315例,分娩率46.18%。导管头培养86例,血培养阳性,阳性率43.74%。22%。从血液和导管头标本中培养出109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7株,革兰阴性菌512株,真菌292株。主要菌种见表2-7。
表2-7 1091种病原菌主要分布
病原菌 病死组(399) 存活组(471) 整体
菌株 占比 菌株 占比 菌株 占比
肺炎克雷伯菌 81 7.42% 65 5.96% 146 13.38%
鲍曼不动杆菌 76 6.97% 62 5.68% 138 12.65%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61 5.59% 44 4.03% 105 9.62%
表皮葡萄糖球菌 47 4.31% 45 4.12% 92 8.43%
大肠埃希菌 43 3.94% 36 3.30% 79 7.24%
屎肠球菌D群 39 3.57% 36 3.30% 75 6.87%
热带假丝酵母菌 38 3.48% 32 2.93% 70 6.42%
头状葡萄球菌 38 3.48% 32 2.93% 70 6.42%
铜绿假单胞菌 37 3.39% 28 2.57% 65 5.96%
光滑假丝酵母菌 33 3.02% 29 2.66% 62 5.68%
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2.93% 21 1.92% 53 4.86%
溶血葡萄球菌 27 2.47% 23 2.11% 50 4.58%
在870例脓毒症患者中,共培养病原菌283株,主要为真菌和革兰阴性菌。主要病原菌分布及组成如下:表2-9。白念珠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所有样品中培养的主要阳性菌。其他病原菌如肺炎克雷伯菌、近光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营养单胞菌也占一定比例。
表2-9 其它标本检出2183株病原菌主要分布及其构成比(%)
病原菌 病死组(399) 存活组(471) 整体
菌株 占比 菌株 占比 菌株 占比
白色假丝酵母菌 301 13.79% 216 9.89% 517 23.68%
鲍曼不动杆菌 217 9.94% 171 7.83% 388 17.77%
肺炎克雷伯菌 176 8.06% 134 6.14% 310 14.20%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143 6.55% 114 5.22% 257 11.77%
铜绿假单胞菌 130 5.96% 89 4.08% 219 7.6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81 3.71% 85 3.89% 166 4.63%
热带假丝酵母菌 52 2.38% 37 1.69% 89 4.08%
大肠埃希菌 41 1.88% 30 1.37% 71 3.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39 1.79% 26 1.19% 65 2.98%
3.讨论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有关探究就已揭示了脓毒症的病发几率和感染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也说明了感染和细菌的影响联系。当前,有关脓毒症的探讨不断深入,尤其是2012年专家人士提出的判断依据对该疾病的治疗指明了方向,也给予了积极的启发与条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相关发病机理同样获得很大进展。其发病感染处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时其大多数出现在患有严重疾病的人群里,比如例如:在有过严重烧伤与大手术治疗病人,以及各种常规的慢性疾病中,例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由于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每年因此病亡人数每年都有递增的态势,通过海外流行病学的有关统计调研数据揭示,脓毒症的死亡率极其的高,一度达到了45%至80%[7]。其作为长时间医学临床探究里的一个关键内容,有关脓毒症病患预后作用要素的探究和诊断还未有准确的总结,首先因为如今的医疗理论系统与探究治疗水准备受局限,很难去一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再则就是因为脓毒症有相对繁杂的发病情形,拥有许多的作用要素,如:炎症感染、神经功能等,从而致使对脓毒症病患的预后作用要素的剖析与诊断充满着很大的挑战,对其展开长期的研究拥有实际意义。
调研当天通过病患住院病历、护理记录、病史询问采集临床信息、填写表格。感染的判断我们主要依据实验室的标准(细菌培养、白细胞、降钙素原和D葡聚糖等)以及放射检查(胸片和CT等),另外通过病患的临床病症(例如脓性、发热、呼吸困难、腹痛与分泌物或引流液增多等)来做整体的诊断。被选到的病患根据入院伤病种类划分创伤组、内科疾病组与外科疾病组,通过2012脓毒症依据判断脓毒症,探究每组脓毒症患病率、218天死亡率,展开统计学的剖析。将调研ICU1的入选病患通过1992,2001与2012脓毒症指南的脓毒症判断依据划分2012版组、1992版组与2001版组,回归分析各组病患出现脓毒症的危险要素。采取病原菌培育阳性当作是判断脓毒症感染的确切性依据,测算三个版本脓毒症判断依据的诊断特异度与灵敏度,展开统计学剖析,评价其诊断效用。我们把调研日当天最差的值进行判断,通过3个版本脓毒症全球指南诊断依据去诊断脓毒症。
在此次临床调研探究的所有870例ICU脓毒症病患里,有101例为病亡人数,死亡率高至45.86%,存活组和病死组的性别、平均年龄、年龄<60岁无明显差异(P>0.05),而后者中,年龄≥60岁的病人占比高于后者的占比(P<0.05);前者在衰竭脏器数量、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合并ARDS/AKI/DIC等方面的人数要低于后者,而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比重要比病死组要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应激性溃疡、感染处、合并心肌损伤、脓毒性脑病与急性肝损伤的人数比重中没有什么区别(P>0.05);病死组里患有心功能不全病患的比重高于前者(P<0.05),而两组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与COPD的人数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组在展开连续性血液净化与接受抗凝治疗的比重高于病死组(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和接受TPN治疗的时间上无明显区别(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
通过对其临床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是为了探讨脓毒症病患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临床预防给予更多的理论要据与参考。通过此次临床调研探究的所有870例病患里,这里面487例为男性,383例为女性,通过病患住院阶段的预后把其划分病死组和存活组,一共有399例为病死组的病患,一共有471例为存活组病患,这其中有246例为病死组的男性,占总体的61.65%,有153例为女性,占总体的38.35%,年龄为28至79岁,62.11±1.57岁为其平均年龄,有241例为存活组的男性,占总体的51.17%,有230例为女性,占总体的48.83%,年龄在26-78岁,平均年龄是62.27±1.63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平均年龄、年龄<60岁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组年龄≥60岁所占据的比重要比存活组多(P<0.05);存活组在衰竭脏器数量、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合并ARDS/AKI/DIC等方面的人数的比重要比病死组的低,而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比重要比病死组要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应激性溃疡、感染处、合并心肌损伤、脓毒性脑病与急性肝损伤的人数比重中没有什么区别(P>0.05);病死组里患有心功能不全病患的占比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与COPD的人数所占的比重没有什么区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在展开连续性血液净化与接受抗凝治疗的比重要比病死组的要高(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和接受TPN治疗的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经由此次剖析探究,获得了在ICU脓毒症病患的预后作用要素里,也许涵盖有连续性血液净化、年龄、PCT等一系列要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剖析表明,作用于病患预后的单独作用要素也许是合并DIC 、APACHEⅡ评分、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与合并ARDS。
3.1脓毒症相关预后影响因素
3.1.1脓毒症与年龄
某院重症监护室(ICU)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