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宋政权的稳固,经济逐渐恢复,读书人越来越多,文教政策与向学风气二者矛盾日渐突显。虽然国家也支持书院教育,可出于条件的限制,加之官学还未得到朝廷的重视,书院已远远无法满足大批学者的需求,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已然势在必行。最大的举措在于三次兴学运动,实则是发展官学。书院教育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终落得自生自灭的结局,因而北宋后期的书院教育出于长期的沉寂状态。
北宋时期书院教育虽历经大起大落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其经唐末五代时期的演变,到宋代已基本定型,成为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之表现
北宋后期,书院教育一度被冷落,然而朝代的更迭又让其在南宋重新拾回自身的地位,找到立足点。书院教育的繁荣发韧于朱熹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复兴白鹿洞书院,又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复兴岳麓书院。宋最著名的两大书院的复兴,引来的是大量文人墨客的赞许。此时,书院教育制度才正式被确立。
南宋时期,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凡八帝共153年。在150余年间,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制度也渐趋完善。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书院的数量与日俱增。是时书院总数为442所,从统计数据来看,书院自唐到北宋这期间,总共才兴办143所 ,还不及1/3。南宋各朝中,书院数量最多的是理宗朝,有83所,孝宗朝第二,有63所,此二朝是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书院教育欣欣向荣的时代。书院林立,遍布于大江南北,例如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甚至是有些偏僻的地方,也都曾建立书院。由此看来,书院的数量是有增无减,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书院教育也成为南宋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二是南宋书院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教学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趣。首先,其有自身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兼修德行道义);其次,在任用讲师、挑选学生及获取经费等方面也有稳定的来源和客观的条例;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及组织管理方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白鹿洞揭示》是最好的诠释,书院教育越来越规范化。除此之外,在书院的建筑设计上,也相对完善,有讲堂、斋舍、藏书楼等等,一应俱全,服务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
从上述来看,此时书院成为许多地区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也发展到顶峰时期,这不单单只从书院数据来看,更多的则是书院教育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备,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和赞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背景和理由,书院教育为何会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好呢?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
(一)官学不兴是书院教育发展的根源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