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的日渐迂腐
科举制自创建以来,一直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在宋朝随着文官势力日益膨胀,科举制便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终究造就了日后科举制的腐败。
宋太祖为了巩固国家新生的政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就是最好的实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力兴办教育,对科举制极为重视。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很具代表性,诗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首劝学诗道出了真宗热爱读书以及劝世人读书的决心,读书貌似能够满足一切愿望。在这种文风四起的文化熏陶下,读书人变多了,科举及第者也大大增加,中举后待遇相对优厚,实属名利双收。
然而一味的只强调科举,虽然提高了百姓求学的积极性,也缓解了国家亟需用人的矛盾。但是物极必反,登第人数多而滥,他们只为追名逐利,不务实学,并经常出现买通考官、试题提前知晓、作弊流行的情形,社会风气已然失去了该有的纯真,真正有实材实学的人难以展露头角。宋仁宗曾下诏书:“朕虑天下之士,或有遗也,既以临轩较得失,而忧其屡不中举,则衰迈而无所成,退不能返其里闾,而进不得予于禄仕,故常数之外,特为之甄采。而狃于宽恩,遂坠素业,颓弛苟简,浸以成风,甚可耻也,自今宜笃进厥学,无习侥幸焉。”仁宗的诏书所表达的意思,大抵有些许无奈之情,本着担忧有志之士到老则无从做官的风险,忧心其年迈而无所事事,因此特意增加额外的名额,最后却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助长了侥幸之陋习。
科举制的弊端在宋代暴露无遗,由于皇权对其的恩赐太过严重,导致科举腐败数不胜数,当时的社会也有不少的人士对科举的腐败进行抨击和谴责,但是终究没多大用出。多年寒窗苦读圣贤书,只为有朝一日中科举,却因腐败风气严重,造成很多学子的心寒。读书和权力以及物质的需求是形成衡量比对的,而权力的利剑终导致学生读书就是为了纯粹的考取功名利禄,却忽略了书册的本身,体现出达到目的后就不在读书并抛弃书本的一种现实态度。
因此南宋时期的书院教育大多都标榜反对科举,朱熹曾说:“此邦学政其弊久矣,士子习熟见闻,因仍浅陋,只知有科举而不知有学问。”他反复的教导学生不要只想中举做官,不要一心追名逐利,应当牢记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修身养性,德业双修,道义并进。由此可知,南宋时期书院教育成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超脱的教育方式。书院教育没有科举入仕的功利性,为仕途不顺的官员拾回向学的乐趣。可以说,科举制的黑暗腐败替书院教育制造了发展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其繁荣。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