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余年书院发展历程中,每每出现官学盛书院衰,书院兴官学败的交替互补的势态,二者总是异趣相峙,并列抗衡。
北宋后期,朝廷内部争斗不断,外部有金兵攻城。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给钦宗,宋钦宗却试图求和,无果,北宋灭亡,宗室人员大多被俘虏。政权南迁,于时(公元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继位,南宋建立。可是金兵与宋朝的矛盾并未缓解,依然穷追猛打,南宋统治者继续逃亡,时间长久,最后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于临安,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即“绍兴和议”。南宋也是在此时能够稍作调整,稍事休息。
战乱之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国家的重建都需要消耗大笔资金,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朝廷没有多余的开支去兴办学校,是时,叶琳曾上书请立太学,朝廷以“军食未暇,国家削弱”为由,暂时打消念头,日后再议。然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则大为不同,那时候朝廷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大力扶植官学,有充足的资金去兴办学校。风雨飘摇的南宋没有财力,就算想要兴学设教也无能为力。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学田记》中说到:“崇安县故有学而无田,遭大夫之贤而有意于教事者,乃能索取他费之赢以供养士之费。其或有故而不能继,则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是以殿堂倾圯,斋馆荒芜。”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县城,都会出现因没有经费而导致教育不景气的局面,更何况是整个国家。可想而知,官学日渐衰微,没有经费,没有讲师,在这样的境况下,自然也不会有学生,官学教育便时作时辍,难以维持。而书院则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它们大多都是自己筹备所需要的费用,以供日常支出,有资金,有老师,也有藏书,没有条件的限制,自然可以兴办教育。
虽然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朝廷将临安府学增修为太学,并招收学员;次年国子学也重新修建,得到支持;与此同时,地方州县学也陆续重建,恢复往日的景象。即使朝廷对官学有扶持之心,但是此时太学和州县学大多名存实亡,无发展前景,最重要的一点是官学有人数和身份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官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市井的需要,且贴上朝廷的标签。在有志之士看来,官学出现弊端,已不能满足自身追求,大多去讲学。从读书士子角度出发,由于官学的各种限制,无法精进才学,很多读书人便自己寻求名师,求学问道。曾在北宋红极一时的书院,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成为发挥才能最佳的去处。
没有经费,没有学院,亦无学员,官学的态势每况愈下,书院则获得新生。归根结底,官学的衰微是书院教育繁荣的根本原因,其不仅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而且救官学教育之弊。
(二)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