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文可知,宋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曾有过三次兴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官学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和地方州县学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模式。官学尽管时兴是败,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整个教育领域的繁荣有一定的影响。宋朝自太祖开始,便在京师开封接管后周的国子监,并恢复教学活动,而且国子学是当时唯一的官办学校,但是后期由于入学门槛高,生源不足,而逐步被太学所取代。太学曾是国子监下设的一馆,后从中脱离管制,自行发展。在国家的支持下,太学的求学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太学生总数高达三千八百人,国子学停止招生,国子生也大多依附于太学而生存。由上可知,太学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学府,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并有自己的考核方法“三舍法”,读书士子也纷纷向学。在兴学运动的浪潮下,不仅仅是中央官学得到了发展,地方州县学也抓住了机会,北宋末年,蔡京推行“州县三舍法”,虽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还是有一定的功效所在。无论是太学还是州县学,他们都体现了官学此时是处于发展状态,可以说,官学的发展对教育行业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宋代私学也促进了书院教育的昌盛。宋代的私学种类繁多,有精舍,有蒙学。蒙学还呈现着整合性的发展趋势,有私塾、义塾、家塾等。私学的发展,扩大了当时社会的受教育基础,使教育领域并不是呈现单一化的态势,可见,私学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
南宋期间,书院这种民间学校乃至偏僻地方的乡校也都很多,据耐得翁记述,南宋都城临安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从这句话,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南宋时期学术界欣欣向荣的场景,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林立,读书声,声声入耳,整个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这种宽松的文化背景以及繁荣的学术条件的影响下,南宋的书院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可谓是如日中生,在宋代的教育行业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书院以“书”为名,藏书是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书院教育悠久的优良传统,书院和书籍二者紧密相连。但是,我们知道,要藏书,首先得有书,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满足了这一条件。
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由于比西方国家早出现几千年,且技艺精湛,因而在科技领域占据着佼佼者的地位,领先于其他国家,为科技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明代学者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中称“雕版肇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惊于宋人”。宋代的雕版印刷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并迅速传播。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