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途径来说,由于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在集体教育情境中对幼儿开展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増强其班级归属感。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以集中教育活动为主,辅之以融入一日生活中的滲透性培养活动。从主题活动方案的具体培养模式来说,采取“体验一感悟”的模式,即在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中教师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诱发幼儿相关情感体验,并引导幼儿以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亲历去体验、领悟与内化, 进而建立起对所在班级
的归属感。同时结合特定的培养目标、内容,通过采取灵活、多样化的组合方式,比如可以是线性组合模式(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还可以说渗透式组合模式模式(感知体验一→导之以行+体验一→习以成性+体验)等多种,刘云艳의(2009)将此模式细化为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之以性三个环节。
(四)活动方案的评价
依据行动研究的特点,本研究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主题活动方案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价在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持续地进行,了解培养过程的成效,及时调节并获取修订具体活动方案、调整实施策略的依椐,提高培养过程的质量。总结性评价在整个主题活动方案实施结束之后进行,目的在评价主题活动方案实施的总体效果,主要从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及幼儿班级归属感水平发生的变化两个方面做出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实施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基本原则、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与反思两个部分。
一、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幼儿班级归属感的特点,总结出幼儿园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中,正确认识教师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幼儿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班级归属感培养过程处于师幼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增强幼儿班级归属感。具体体现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目标要指向幼儿班级归属感知情意行的发展,活动内容需围绕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具体指标与发展需要,活动过程中强调幼儿的参与,活动评价以指向幼儿班级归属感水平是否提升为准绳。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要为幼儿组织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营造自由而安全的活动氛围,构建平等师幼关系,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并给予适宜的示范与指导。
(二)融合教育性原则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的融合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多种活动开展形式的有机融合。在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中可融合游戏、故事、录像、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开展形式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是情感上的融合;第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融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融合指的是教师通过集体来教育个别幼儿,又通过个别幼儿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一方面,教师面向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制定合理的班级规则,积极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被集体所接纳、认同。另一方面,针对每位幼儿班级归属感发展水平的差异,考虑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调动各类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班级归属感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主要是指个体在认识、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环境差异、幼儿园教育不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无论是在班级归属感发展水平上、还是班级归属感形成与发展速度上等都存有差异。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的差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幼儿之间的基础性差异,即幼儿在参与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之前存在的生理、心理差异,如有的幼儿在归属感行为维度上如集体活动参与度上比较敏感,而有的幼儿在归属感情感维度上如对教师、同伴的情感体验更为细腻;第二,幼儿之间的活动性差异,即每位幼儿在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中达到培养目标的时间、程度、方式等存在差异。只有在尊重每位幼儿差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使每位幼儿班级归属感水平都得到提升。
(四)活动内化原则
活动内化原则是指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初步建立离不开外界丰富的环境刺激也离不开个体积极的活动,通过活动,幼儿オ能不断锻炼与实践班级归属感基础上的相关心理品质,在产生与班级归属感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班集体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从而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与过程。此可见,活动是幼儿班级归属感建立的桥梁与中介,内化是幼儿班级归属感建立的表现。
二、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与反思
活动:《老师的节日》
本活动指向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喜爱、依恋与投入指标。从教师节送花事件入手,教师组织幼儿对此展开讨论,教师发问从今天为什么要送花到教师节送花为了什么继而引发出老师工作哪里辛苦了等,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功将活动主题引出来,在讨论过程中幼儿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萌发出对教师的敬爱之情,这有利于幼儿对教师形成深层次依恋,从而在制作贺卡时投入充沛的情感与精力9月10日是教师节,在以往的每年中很多家长都会带领自己的孩子给老师挑选一些礼物,并向幼儿告知为什么这一天要送老师礼物,这一天是什么日子,今年亦然,久而久之幼儿已经储备了一些关于教师节这一特殊节日的知识和经验。合作教师与研究者抓住这一机会,将其作为一笔宝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节日气氛较为浓郁的教师节当天开展此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涨,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幼儿在活动当中将对于教师节和教师工作的原有认知全部拿出来与其他幼儿分享、讨论,更加丰富了幼儿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同时教师给予幼儿已有经验适宜反馈,进一步支持幼儿从反馈当中获得关于教师工作的深层经验、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辛苦。然而活动开展到后来发现教师偏重到了贺卡的制作上,给予幼儿大量时间绘画制作送给老师的卡片,最后活动以将贺卡贴在班级宣传栏中而告终,难免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活动前期渲染的对教师的情感氛围到后期渐渐变得稀薄。
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涌现,这就需要与合作教师不断反思,讨论交流,随时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以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因此,在第一轮活动实施结束后,研究者与合作教师W将收集到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参照每一具体活动方案反思中提出的修改意见, 并结合研究者自身的观察,进行了一次总的讨论。围绕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目标、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寻不足且能够加以改进和完善之处,以推动研究的持续开展。
第三部分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形成与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并逐渐深化的过程,其培养活动需不间断持续开展。下面就幼儿园大二班班级归属感的培养进行进一步思考,拟就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价值、目标、策略与途径对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中值得参考与借鉴的经验作一说明。
一、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价值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