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家庭资源
幼儿班级归属感是主体由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与班级成员以及班级发生归属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于幼儿归属感的初步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环境中的重要他人一一教师、同伴与家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因此,在本环节一方面需要发挥幼儿园教师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延伸活动促进班级归属感相关行为的迁移与内化,另一方面还需充分重视家庭资源的利用,家长与教师在培养思想、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取得统认识,将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帮助幼儿内化在园习得的行为。
2.不同对象选择个性化内化方式
20世纪7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开始倡导教育民主化,提出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我国自《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印发起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不同对象对所在班级建立起归属感程度不同,因此,在选择内化方式时也要有一些策略,对待不同对象应注意内化的多元。以班级归属感的遵守规则指标为例,针对大部分主动遵守规则或在教师提醒下能马上遵守规则的幼儿,只需将他们小组制定的规则展示出来,贴在墙上起提示作用,加上教师不断地给予提醒,久而久之已经可以促进幼儿遵守规则行为的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针对经常违规的小部分幼儿,可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就几名经常违规幼儿编制一个轮流争当小组长的“值班表”,幼儿既为组织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为组织管理的客体(被管理的对象),在这一自律与他律的互相补充与促进的运行机制中,实现了常违规幼儿遵守规则行为的内化。从而将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当中。
3.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是社会性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所独有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形式帮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体验,以促使幼儿在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能够主动、习惯性理解并分享。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与情境表演等。但需注意的是需结合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
四、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途径
(一)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帮助幼儿建立起对所在班级的归属,幼儿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在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中,教师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知加工的基础上,选取相关主题活动内容,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提供幼儿丰富资料,鼓励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并给予及时适宜的示范与指导。在与班级及班级成员如教师、同伴发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班级成员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对班级、教师与同伴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班级归属感的积极相关行为如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遵守规则等逐步强化与迁移,最终幼儿班级归属感水平得以提升。就具体实施途径来讲,幼儿园开展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可通过专门的集中教育活动、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来开展。
1.专门的集中教育活动。如:围绕幼儿班级归属感投入、遵守规则指标展开规则教育;围绕幼儿班级归属感喜爱、依恋指标展开角色适应、交往礼仪、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围绕幼儿班级归属感认同指标展开的教育等。
2.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幼儿的学习即生活,日常生活中训练与幼儿班级归属感相关的行为习惯,包括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这是开展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有效途径之一。观察与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对幼儿影响较大的成人应注意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能够用积极态度对待所在班级,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也会形成同样的态度。
(二)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弗洛伊德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 尤其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因此,父母对儿童的作用很重要。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感受及其与父母等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将影响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形成对所在班级的归属。幼儿如果在家庭中与父母建立了稳固的依恋关系,能给他们带来愉悦、安全等感觉,帮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惧怕与焦虑的情感,更好地与外界交往,适应环境,为将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另方面,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家庭与幼儿园在一些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对幼儿的具体要求上会存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将会削弱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功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家庭对学习的充分了解和信任。”因此,家庭与幼儿园应密切联系、相互合作,家长应与教师应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部分 结语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所谓“类”是不存在的,结群、加入集体、有所归属是人们的动物本能。在与动物相比的意义上,人又有人之为人的本质,即双重生命的存在。人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人的价值生命需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但在近代科学主义的侵袭下,由于理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肆意扩散,情意被作为非理性排除在外。教育成为唯理性的教育,把人异化为理性工具,人成为“单向度的存在物”,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教育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育失落了另一半情感,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存的意义,人的精神世界被疏离了,造就了社会与个人、人的生命感性与理性发生了严重分歧和对立,人的生命发展被扭曲,人的生命完整性和总体性丧失。而个体在学校、班级中感受不到当下生命存在的意义,由此产生抑郁、悲伤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辍学、校园暴力等行为。对此,成人世界甚至有些束手无策,当全社会的眼光都聚焦于儿童教育以期答案时,教育工作者们对此的回应绝不仅仅是一种批判、否定, 更不是抹灭,而是应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症结,重拾归属感培养的真谛。幼儿入园后,班级作为其与之互动较为频繁的场所,幼儿对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需求,班级归属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幼儿自身生存与发展及班级稳固氛围的形成。因此,在幼儿时期通过开展系统化、适宜性的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来增强幼儿班级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眼于集体教育情境中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培养,力图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展开实践,为幼儿园班级归属感培养活动提供参考,丰富相关研究内容,从而增强幼儿班级归属感,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社会领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