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属感价值的追寻
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源于自然生命,但绝不止于自然生命的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希望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所谓“类”是不存在的。通过人类发展与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可坚定归属感之于人的价值。
1.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寻觅
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着。从原始群到血缘家庭,从氏族到部落再到人类的社会,这期间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唯一不变的是群体的存在与个体对群体的归属需求。从最初的原始群开始,归属于一个群体对个体生存来说就是及其重要和必要的,作为从猿到人进化时期的群团,为了抵御毒蛇猛兽及自然力的袭击必须进行协作,聚处群居,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在原始群中,人们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吸吮蜂蜜,即使得到一点点,也要在原始群中分食。到了氏族时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虽已经始出现并发展,但人们对于群体的归属需求仍然存在。这一时期总的来说,生产率极低,人类还是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这使得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オ能维持生存,而在氏族内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这又增强了个体对集体的归属需求。到了现代社会,尽管人们不再属于部落,也不再需要集体打猎,但人们依然具有对归属于群体的渴求,并力图保护他们所在集体中的其他成员。
2.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探索
归属感作为个体与外界关系中的积极体验,使个体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感受到自身的意义,是个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归属感的关注,即对个体生命性、存在感的关照。追溯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思想就已初步阐释了尊重生命的本性,百家争鸣的这段群雄争起的多元文化中,以儒家和以潜隐的方式存在的道家思想中也都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大关注,但尚未关注到个体的归属需求。而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生命做出了第一次的追寻,把人从宗教和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人当作生命体看待,将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注重发展每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认为教师应满足儿童追求精神与道德生活的需要。如维多里诺创か了新式学校,并将其命名为“快乐之家”,寓意学校应是接近自然与充满欢乐的地方,其思想体现了强调个体在学校中应感受到亲切与偷悦,隐藏其中的对归属需求的关注显现出来。文艺复兴之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实现了由尊重人权向尊重童权的过渡。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他认为对儿童应实施爱的教育,注重儿童的需要,主张在儿童之间及师生之间建立友好与真诚的关系,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后,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展开活动。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儿强调教师应表现出对儿童强烈的爱与责任感。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6归属需要作为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是情感需要、社会需要,是生理与安全需要满足后凸显出来的基本需要。西方近代教育注重儿童需要,主张应教师关爱儿童,有利于儿童归属需求的满足;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主张对完整生命的复归、对个体自由的诉求,对生命个性的呼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个体具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回归到生命价值的探讨上。
以上所展现的教育发展历程的片段,可以说这些片段已经体现出了归属感的价值,即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生命发展内在要求的重视。
(二)归属感培养的现实意义
已经坚定归属感之于人的价值,接下来的问题是探讨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的价值
1.对幼儿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1)有利于培育与班级归属感相关的积极个性心理品质班级归属感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在归属感基础上的如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自主性、敢为性等与个体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积极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具体表现在幼儿自信心上主要指幼儿在与班级这一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因与班级产生归属关系而投入集体活动,大胆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经常向别人表现自己的能力,寻求赞许和肯定等。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指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需求,以达到班级中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期望的标准,进而满足个人归属于班级的需要,包括遵循班级规则,能为集体和人的利益约束自己行为,能按活动要求客服一定困难,坚持完成任务。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主要指当自己被班级接纳与认可时而产生的亲切、自豪感等,并能在班级中经常感到愉悦,对任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进行适当调控。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作为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表现出的自主态度和行为,具体包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通过自主活动得到作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和满意感。敢为性指幼儿在班级中获得足够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并指出他人的错误。
(2)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皮亚杰在探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价值决定功能时指出智力与情感的关系犹如枚硬币的正反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因素中的社会性特性对人的智力有着重要影响。班级归属感作为一种被接纳、被喜欢或被尊重的感觉,是亲切、自豪的情绪情感体验,其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驱动力,驱使人们去构建并维持最低限度持久的、积极的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而言,班级归属感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班级与课堂活动中的重要一部分,在班级成员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幼儿的智力活动与自我情感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当幼儿热爱这项活动,才有动力去认识它,才能增强感知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感知、观察能力,才能很好地保持、再现、提高记忆力,才能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地去投入活动,探索活动奥秘,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使思维更加灵活。
(3)引发幼儿的积极班级相关行为
如果对班级没有建立起初步的归属感,幼儿将常常无法积极投入班级的生活与学习中去,与之形成良性互动,也无法积极投入教师、同伴的交往与互动当中。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面临新的环境幼儿会产生抗拒、焦躁,都会有一段时期的不习惯与不适应,有的幼儿会表现出哭闹,有的则会坐立不安,还有的则是沉默寡言。而中、大班幼儿虽已度过刚入园的不适应时期,但存在有的幼儿厌学不愿意上幼儿园,在班级中不合群,扰乱班级活动秩序等行为。出现上述行为预示着幼儿班级归属感的缺失。而幼儿建立起班级归属感,将有利于幼儿更加适应班级生活,并在班级中积极地产生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出现遵守各项班级规则,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与归属感相关积极班级行为。
2.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稳固而积极的班级氛围
班级作为幼儿开展班内活动或是班级与班级之间互动活动的单位,对幼儿的生存与发展影响重大。反过来,幼儿的班级归属感也会影响着班级建设,幼儿建立起对所在班级的归属,会在与班级成员的互动中表现出积极高涨的投入热情,遵守规则,促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而当出现班级与班级间的互动交流时,同群体内的成员又会表现出“一致对外”的情感,成员之间的相互团结、合作与支持,形成了一股向心力,进而产生出强烈的我群意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增强班级凝聚力。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营造出稳固而积极的班级氛围,从而促进了班级建设。
二、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目标
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