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小企业曾在世界经济翻天覆地发展的时候经历过停滞期,到改革开放后,得到机会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这个词成为我们国家学术界出现最为频繁词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意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鼓励其上市,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更具针对性,出台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等文件,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可谓迎来了“春天”,不过,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完善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自身存在以下一些因素: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不成熟;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和盘活能力差,不具备大型企业应对危机的韧性和弹性;多为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开,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有些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品相当差,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缺少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混杂,存在较大漏洞,落后于大型企业;没有创新意识,经营者管理能力低下,所以竞争力优势不明显,投资和经营还存在着高风险。再者,大部分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金不足,固定资产少,而无形资产又难以实现价值,拿不出实际的资产来抵押和担保。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是以赢利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而中小企业固有的的特点与贷款的市场赢利要求存在矛盾。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风险和责任是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承受的,担保公司不愿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他金融机构也不愿给企业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归根结底是其自身素质欠缺的必然结果。
2、中小企业信用意识非常淡薄
当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流淌在现代市场经济身体里的血液。但是,随着个人私欲的膨胀,金钱的诱惑,诚信,在国内外市场上,渐行渐远。美国的安然事件、施乐造假,国内的“银广厦”、“蓝田事件”、“琼民源事件”等等太多给人震惊的案例。国际国内大型甚至的顶尖集团都存在着信誉危机,更何况是中小企业呢。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存在着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一个企业,账目混乱,对内一本账,对外一本账,“现金结账”“账外经营”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而且我们的中小企业在一旦发生了财政危机,就会想方设法的摆脱债务,只想怎样可以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或者是废弃债务。而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流通性、盈利性是银行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客观的做法,以及缺乏审计部门的监督,并且这些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那么,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出现了“恐贷”、惜贷的做法,事实上,是中小企业首先打破互相间的信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