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深入探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正反历史经验的总结,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目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2
四、“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5
五、“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并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统一于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而使“三个代表”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应该说,“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是江泽民同志这些年来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深入探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胆识、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同时还应看到,这一思想体系之所以形成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是有其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是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现实原因,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格局的迅猛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中国共产党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带领中华民族昂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文档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既给我们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不断表现出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在继续,拥有雄厚经济、军事实力的西方国家通过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向其他国家进行全面渗透,或通过种种手段对别国进行干预、遏制。这一期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精神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从而也带来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磨擦。当代霸权主义的横行无一不是以其综合国力强大为基础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嗜利性、垄断性使世界在利益冲突与协调中变得更加不确定;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如信息技术、基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等等,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未知因素。在纷繁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制定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化解风险,既以博大胸怀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又要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对自己肌体的侵蚀,经受住国际风浪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带领中华民族昂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从社会主义运动自身发展来看,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曲折,也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世纪上半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了胜利,这已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遭受了严重挫折,出现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巨变,许多原社会主义国家背弃了社会主义。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蓬勃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涨潮落和由此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会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很快被分化解体?为什么曾经为人民利益浴血奋斗并曾得到人民拥护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0余年后最终推动了人民的支持?为什么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遭遇重大挫折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却蓬勃发展?回答上述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是否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认真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严格遵循和实践“三个代表”,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发展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正反历史经验的总结
共产党诞生以后的第一个历史任务是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在取得政权的初期,执政的共产党一方面要组织人民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改造剥削阶级分子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要致力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这一阶段后,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变化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民群众跟随政党和政治领袖从事活动包括革命的最初源泉,‘在于人类需要的汪洋以及将需要转变为需求、社会抱负、集体期望和政治要求的过程。’任何一个政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党的政策、战略与策略。”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留给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研究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及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调整政策,进行改革。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曾适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可是随后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直到发生“文革”这场灾难。结束“文革”,痛定思痛,我们党才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这条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江泽民同志在思考和求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过程中形成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正是在总结我们党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老党、大党先后推动政权,甚至走向衰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新世纪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总纲,它反映和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四、“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标志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们党领导的自觉的社会变革。在这个变革中,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突破了传统的视界,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制度上,改变了原先的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上改变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改变了原先的单一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实际的客观要求,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是客观情势“迫使”我们这样做的(他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结果中国停滞了,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 “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同时又都是我们党本着“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目的自觉、主动地提出和实施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然如此,我们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就应该与之相适应。现实也正是如此,面对全社会范围内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以及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作为执政党,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和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怎样才能形成整合全社会各方要求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否则,我们党的建设同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党为实现这一历史任务而确立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就不相协调,两个方面就会游离甚至对立。如果长此以往,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就难以实现,党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多年来的实践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正如《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五、“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通过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日益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利益。人类社会起初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极低,处于没有国家政权的原始社会。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私有制、家庭、国家诞生了。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其国家机器在本质上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行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则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代表本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以实现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对内来说,一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以巩固人民的政权;二是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管理社会事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团结。对外来说,是保卫自己的祖国,防御外敌的侵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其建立初期,其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包括对内和对外)的职能十分明显。同时也应看到,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漫长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职能必将日渐弱化,相应地它作为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必将日渐强化。作为没有阶级、政党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通过一夜之间的突变来实现,而必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政权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应当越来越把组织经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因此,把“三个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的21世纪,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间的协作日益加深,国与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则更应该认清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保证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党的先进性的行动纲领。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和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论述当然还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如果完全固守他们的认识,无视时代的变化与党面临的全新的客观条件,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一个过去具有先进性的党将完全有可能丧失其先进性。所以,江泽民同志作为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新,突破既往,超越前人,提出并形成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这个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必然要求。
资料来源:
①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1)
②《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1)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刘长江、董连翔: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⑥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