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党政机构改革逐步推进之后,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已迫在眉睫,将成为我国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又一个热点、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发挥好事业单位在新的环境的职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就对事业单位如何能在今后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对事业单位管理目标改变认识以及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怎么样的?进行新的思索和探讨。这是事业单位必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刍议。
(一)浅谈当前事业单位所在的状况和现实目标的双重性。
(二)由事业单位目标的双重性确定的事业单位今后发展中双重性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针对双重性的管理目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关键词:事业 财务 目标 刍议
目录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刍2
一、浅谈当前事业单位所在的状况和现实的目标的双重性2
二、由事业单位目标和双重性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确认5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一般意义上是不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事业单位目标,以及事业单位特定的性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则以“经济利益”即“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党政机构改革逐步推进之后,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已迫在眉睫,将成为我国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又一个热点、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发挥好事业单位在新的环境的职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就对事业单位如何能在今后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事业单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能较好的发挥事业单位的特定功能?事业单位需要对事业单位管理目标改变认识以及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怎么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变化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新的了解、认识。
一、浅谈当前事业单位所在的状况和现实的目标的双重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为计划经济服务的。这种管理体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存在的政事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机构臃肿,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不能较好的发挥好事业单位在社会中应发挥好的职能。致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日趋膨胀,各级财政不堪重负,极大地阻碍了行政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整体推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事业单位的改革成为必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单位的内在规定性,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公益事业,提供的是无偿的服务,事业单位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甚少,甚至于与经济利益无关。实质上对于服务的意识存在不积极的态度。少了经济利益的追求,对服务的质量也是缩水的。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 ,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产品和技术开发研究单位、各类中介服务性机构、各种健身、康复、娱乐等文化体育场馆、设施、招待所、印刷厂、服务中心、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让我们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是与“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相联系的,事业单位正逐步走向市场,竞争的对象日夜涌入。面对市场对公益性的需求,事业单位与经济利益也有了一定的比例的联系。事业单位目标也没有确定性。由于事业单位发挥的职能的不同及其生存的条件不同,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
(1)依然要依靠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目标:
从我们所熟悉的事业单位涉及的范围和行业来看,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如普通中小学、普通高校、党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等。这些单位一般不具备有偿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是这些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是他们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是国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无偿供给。这些事业单位的目标是:就是要搞好服务,全心的提供纯粹的公共产品,强调它的事业性并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其管理目标。以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2)依靠差额补助拨款或脱离拨款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中有的是提供的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其经费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这些事业单位随着市场放开的不断介入,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它们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这些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还能满足一些个体消费,一些个体消费也需要某些特定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那么它属于消费性质的服务。。我们在确定事业单位目标时,既要考虑事业单位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又要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公共产品的属性,是以事业发展为目标的。所以,我们把事业单位目标归纳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共存。即事业单位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同时,还应保持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目标满足于双重的需要,不局限于过去传统的只看重社会公益事业,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要冲破这道旧防线,既不放弃公益事业,也还要考虑经济效益。这就是事业单位的目标。这个目标既要顾及到事业的发展,又要对事业单位生存条件所必需的经济利益进行追求。这种追求也不属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所以,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职能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事业单位的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由于事业单位目标的双重性就有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的要求。
但是无论是依靠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是差额补助拨款的事业单位总的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管理目标,就是不放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有区别在于有偿和无偿的服务。
二、由事业单位目标和双重性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确认
要认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首先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概念:一是事业单位由于其在社会上发挥的效益和所处的地位不同,需要针对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及脱离拨款的事业单位确立不同的管理目标;(二)就对差额补助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该确定事业的业绩最大化的问题;(三)是对差额补助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该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
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是达到理想的效果。事业单位要达到绩效最大化包括收入最大化和财务成本最小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收入的管理,不但各项收入要合理,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使收入服务到位最大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以较低的财务支出成本获得最大的事业效益。只有在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两方面同时实现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事业单位业绩最大化。所以根据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事业单位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十分重视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如果确定净收入最大化,那么事业单位可能丧失本身职能目标,变成企业的化身,不符合事业单位本身的属性。因此,我个人初浅认识应该以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贴切,这样更能切合事业单位目标所概括的内容,对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绩效最大化,不仅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也能满足事业单位职能目标的实现。所以我认为绩效最大化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目标,是符合事业单位目的的对应管理目标。
在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特点,其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有着相同的一方面,也具有不同之处。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由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分配等几方面组成。是对企业如何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预测、分析、管理,配合企业实现目标相适应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则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和分配管理目标几方面组成,其具体目标在各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1、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需求,事业单位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源,其筹资渠道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转向多渠道筹资,也可以依靠各种公益项目投资中获取社会各种筹资以及合作方式吸取筹资。基于此,对于事业单位既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更应该利用自身具备的优势主动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渠道;同时要求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努力向一些消费群体提供各种服务,来筹集各方面的资金。对于从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由于其使用时间长短,附加或限制条款、资金成本大小及资金风险程度不同,这就要求加以区别利用好、管理好不同来源的资金。让这些筹集到的资金发挥其最大价值,更好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所以,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是:在合理采取各种筹资方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但特别强调的是借款筹资,应该注重资金风险与价值的考虑,例如,事业单位向金融机构借款,需要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采取这种方式筹资,应合理确定借款需求量和借款期限,选择借款种类,把握借款时机,尽可能降低利息成本和筹集风险。再如开拓捐赠资金渠道可以减少筹资成本,如果把握各种可能获得捐款的机会,也是我国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投资是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和投放,包括事业单位的新建、扩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对外投资等几个方面。对外投资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一条途径,在进行投资时,相应会遇到一定的风险,投资可能成功或失败。因此事业单位使用资金,应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较小的投资成本,科学合理对投资资金进行价值风险和时间价值风险预测,选择较好的投资方案进行投资,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作为投资管理的目标。
3、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随着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活动的发生变化,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是采取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目标开展财务成本管理。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为此必须强化成本管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事业成本核算体系,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这个问题必然提上日程。我国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都进行了收费制度的改革,作业接受教育、医疗服务等缴费的一方,其消费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对于事业单位收费的合理水平及使用效果采取了更为关注的态度,社会舆论和法律约束已对事业收费形成监督压力。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构成内容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而目前由于开展成本管理工作还相对处于弱势,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下加强管理,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实现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的成本管理目标。
4、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逐渐增加,如何调节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内部之间、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引进激励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已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新任务。因而要搞好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着力并把政治思想、工作纪律纳入考核范畴,定期考核工作绩效,合理分配收入,实现“以较低的分配成本,极大地调动各部门、各成员的积极性”作为分配管理目标。
总之,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会不断更新和发展,事业单位不能再局限于以往不计成本,不担风险的旧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也会有新的内涵。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必定跟随事业单位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在不仅要实现事业单位事业不断发展同时,还为事业单位更好自下而上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那么,必定要求我们在事业单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分配管理各个环节按照目标要求进行,确立以最低成本获取事业的最大绩效。用科学管理的观念,我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确定得更清晰、更具体、更实用。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