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最低点 QM: 组织生产时应当控制的合格质量水平
CM: 最低质量成本值
区域
特征
措施
质量改进区域
损失成本>70%,预防成本<10%
适当增加预防成本
最佳区域
损失成本~50%,预防成本~10%
维持与控制现有的制造质量水平
质量过剩区
损失成本<40%,预防成本>50%
重新审查质量标准是否过严
II. 近似计算分析
设:C: 每单位产品质量总成本
C1: 每单位产品的损失费用
C2: 每单位产品的预防鉴定费用
P: 产品不合格率
Q: 产品合格率
则有:
F:平均每件产品的报废价值 K: 预防费用系数
III 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
a. 概念:
灵敏度(()是指投入的鉴定、预防成本对故障(损失)成本 增量的比值,
其含义为每单位故障(损失)成本减少时,所花费的预防、鉴定成本。
b. 公式:
P: 预防成本 A: 鉴定成本
(F: 本期损失成本与上期损失成本的差值
c. 分析
( 越小,处于质量改进区域,改进质量潜力越大;
( 越大,趋向质量过剩区域,降低成本潜力越大;
( 变化明显,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越大;
( 相对稳定,接近或处于中间区域。
IV 报告期质量成本计划指标执行情况以及与基期和前期的对比分析
V 典型事件分析
典型事件:质量成本突然大幅度上升
质量成本突然大幅度下降
四、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总体决策的重要作用
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进行质量决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增进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能够用钱作语言让公司的高层领导及全体员工了解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并可以和竞争对手进行对比,了解自己的公司在业内处于什么样的水准,从而使全体员工对质量更加关注。应该说,质量成本管理采用货币形式而使得质量管理工作与企业领导有了共同语言,有助于企业领导能够很快明确质量要求和支持实施质量改进措施。(2)揭开质量管理的黑箱,充分暴露质量管理的实际现状及薄弱环节。(3)培训全员的成本意识,同时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实际损失的是时间、实物和机会,将这些用相同的语言——钱来衡量时,人们都会变得非常敏感。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过数据让人们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给公司浪费了多少钱,如何才能降低这些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呢,真正让全员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中来,同时对质量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原来自己的很多工作是没有附加值的,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4)使质量改善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质量成本数据是企业产品的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不合格的重要指示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就意味着为质量改进活动和提高企业效益寻求突破口。因为在黑箱没有揭开之前,没有人知道质量管理的全局是怎样的,做质量改善也是凭感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质量的经济原则和改善重点。(5)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评估,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得到加强。因为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就是说将质量管理量化,虽也有其他方面的量化方法,但用钱来评估符合公司的经营思想,全员都明白,也可以说质量管理工作被评估,是质量得以改善的源驱动力,无评估也看不到内部的黑洞及与同业的差距,也就没有紧迫感。随着质量成本的推行,数据说话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质量成本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摆正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处理好质量和成本、利益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在这里要提到的是,为了企业质量决策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将质量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从长远发展看是必然之路。把质量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意味着从财务的费用预算中会将其列入支出项,对质量和成本、利益的关系会考虑得更加周全。以我公司的实际经验来看,我公司于2006年开始采用质量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这种方法与以前统计法相比对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更加科学可靠,质量的各项费用对利润的影响一目了然,从质量管理员到公司领导能随时关注质量成本的增减变化,进而及时了解引起此变化的具体产品,甚至深入到此产品的某个环节,某道工序。当然并不是为了相关责任的归属问题,而是能让领导层及时的作出正确的质量决策,商讨最佳质量改进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从而达到最终实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