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意义1
二、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国际比较2
(一)关于财政报告的目标2
(二)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
(三)关于财务表报的要素3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4
三、财务会计的轨迹趋同趋向5
四、促进财务会计国际趋同的具体对策5
(一)积极的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与交流5
(二)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5
(三)加强会计监管,是会计市场更加规范化6
(四)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6
五、完善我国财务会计建议7
六、结束语7
内 容 摘 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被视为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然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计量的论述过于简单,没有真正体现公允价值理念,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与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框架相距甚远。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中西财务会计的意义,接着对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国际比较进行论述,认为财务会计具有国际趋同的趋势。然后对促进财务会计国际趋同提出了具体对策。最后对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趋同;财务会计;公允价值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直朝着日益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国家及地区经济国际化等经济实体扩展形式逐渐演变成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格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也增强了各国经济间的相互关联度及其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
一、研究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意义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会计准则趋同以致将建设全球会计准则的大环境下,构建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框架势在必行。从而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奠定了见识的基础,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财务会计框架的国际趋同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财务会计框架的国际发展趋势,为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建议;有助于从基本原则层面上把握会计国际协调和趋同的趋向,合理预期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发展趋向,从而有助于构建我国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
二、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国际比较
纵观各国的财务会计框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辨析这些差异有助于了解现存会计系统的主流,并合理预期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主要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四个方面。
(一)关于财务报告的目标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就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见,各国的财务会计对财务报告(报表)的目标—决策有用和经管责任各有不同侧重,其适用范围有的仅限于企业,有的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目标的针对性有的是针对财务报告,有点是针对财务报表。
(二)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未明确指明会计信息应具有哪些质量特征,但从条款分析,可得出以下几项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和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审慎性和及时性。但是,我国的基本准则未对这些质量特征进行层次划分、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当质量特征之间发生冲突时、基本准则也未规定应该如何权衡。
(三)关于财务报表的要素
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的主要构成项目。这些项目通过金额和文字表明某一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资源、各该主体的利益关系者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引起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引起这些资源和权利发生变化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恰当地定义和分类是正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必要前提,也是制定、修订和应用相应会计准则的重要依据。
我国基本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利润要素包括利得和损失,与收益和费用要素平行列示。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我国的基本的准则对确认的要求与IASC基本一致,关于计量只是简单地列出了五种计量属性,并没有给出关于各个计量属性的相应的应用指南。
可见,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为决策有用观的FASB,并没有顺着“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要素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计量属性(现值|公允价值)”这一逻辑思路演绎出现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只是简单的归纳了当时会计实务中流行的五种计量属性,IASC、英国的ASB等在制定其各自的财务会计框架时都效仿了FASB的框架、在计量问题上也都是简单地归纳当时的会计实务,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推导”出了“混合计量模式”。
三、应财务会计的国际趋同趋向
财务会计国际发展表现出相似的领域和很多的内容。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指定机构主要根据本国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策略和计划,正在考虑或已启动甚至完成了本国财务会计的修订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经济业务本身的发展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要求需要突破现有的框架,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局部修订了现有的框架。
四、促进财务会计国际趋同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的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与交流
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会计的趋同并不单单指我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这种趋同更应该是在互动中趋同,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另一方面在IASB的修订完善过程中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的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从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在以后的会计国际趋同进程中,我国仍然要坚持该原则,对于所有国际会议准则来说,只有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才能为我国所用,而那些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并且不能与我国经济相协调发展的,则不能随便套用;只有适应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会计才是我国追求的会计国际趋同。
(二)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在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多年,这种双重的“枷锁”无法更好地发挥其自主能动性,这和西方会计就截然不同,但是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企业数量,这些企业又在所有制、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取消会计准则与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必须是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切忌一刀切,一个标准。
(三)加强会计监管,是会计市场更加规范化
西方财务会计变革的重要措施就是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分离,毫无疑问,他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上市公司欺诈的概率和机会,我国的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处于长期混淆的局面,并且已经面临比较大的弊端。第一,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事务所在审计主体上产生错位;第二,造成了事务所产生主体业务和非主体业务的颠倒;第三,从国际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队注册会计非审核业务的监管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变革,逐步分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使得会计市场更加规范化。
(四)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的趋同更重要的是执行者—会计师的理念与实践的趋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该在会计教育上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与人员的从业能力,并使我国会计师在挂念,知识上与国际接轨,具备更好的素养和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
综上所述,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财务会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促进事假经济更好的发展,中西各国都应该努力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适度调整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使其满足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贸易,最终使中西方财务会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趋同。
五、完善我国财务会计建议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紧锣密鼓,财务会计的国际趋同已势不可挡。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趋同的特点,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许多会计准则的实质内容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如关于金融资产的四项分类与相应计量,源于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等。
六、结束语
世界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趋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客观上需要框架的国际趋同,框架的国际趋同,能够进一步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并有助于解决准则趋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框架时应该使之体现公允价值理念,同时也要兼顾与国际趋同,密切关注财务会计框架联合项目的进展,合理借鉴其先进的研究成果,加快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建设过程。
参 考 文 献
1,刘永泽,崔顺姬,中韩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6(4)
2,杜德春.会计环境变化中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07(15)
3,万青,浅谈我国会计国际化【J】.北方经贸.2010(5)
4,孙关荣,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